時代進步尚環保簡約 綠色殯葬魅力增
2024-04-05 00:00昨天是清明節,不少孝子賢孫前往拜祭先人,屯門曾咀靈灰安置所化寶爐前出現排隊人龍,至少要等兩小時才能化寶,相信有不少人會靜下來思索應如何規劃自己的身後事。政府近年大力推廣的綠色殯葬,既環保簡約,又可減輕後人負擔,值得市民考慮。
少子化移民潮改變殯葬觀念
香港每年大約有5萬至6萬人死亡,絕大部分是進行火葬,然後用骨灰龕盛載,放進靈灰位內。綠色殯葬卻是以一種更環保方式處理骨灰,就是將骨灰撒進指定海域,或撒在紀念花園的泥中,然後在泥土上栽種花草,供後人紀念。綠色殯葬的撒灰做法,與中國人強調入土為安、風光大葬的原則大相逕庭,在以前這種做法是很難接受,但近年在政府大力推廣下,綠色殯葬使用率持續上升,由2011年佔該年死亡人數的5.5%增至去年16.5%,去年底更有1.1萬人通過中央登記名冊表達死後採用綠色殯葬的意願。
綠色殯葬漸受市民接受,主因是傳統觀念轉變。香港地少人多,不但缺地建屋,連靈灰龕位也供不應求,以致出現生前要等幾年才能上樓,死後也要排隊等上幾年才能上到公營龕位;若買私營龕位,動輒要逾20萬元。
一些較豁達長者不想在身故後,子孫仍要為其辦理身後事的繁文縟節和昂貴殮葬費折騰,在心態上傾向簡約葬禮,即使殯儀費用是無法避免,只要選擇在紀念花園或海上撒放先人骨灰,費用全免,至少省卻後人要花時間申請龕位和減輕經濟負擔。
社會環境變遷,也令市民對如何處理身後事出現微妙變化。市民工作繁忙,既要為買樓或供樓傷腦筋,又擔心育兒的經濟壓力大,以致不少夫婦沒打算生育,就算生育也只生一孩。
在少子化的社會氣候下,過往藉清明和重陽節祭祖來維繫家族的凝聚力不再,慎終追遠思想也日漸淡化。至於那些沒有子女牽絆的夫婦,更對未來身後事顯得雲淡風輕,傾向選擇死後將骨灰撒入泥土,既可化作春泥,與花草為伴,回歸大自然,真正做到塵歸塵,土歸土,更做到死後「同穴」。再加上過去幾年掀起移民潮,不少人遺下父母,遠走他鄉,這些長者明知死後春秋二祭也不會有人前來拜祭,惟有選擇綠色殯葬。
看透生死撒灰當作回歸自然
此外,綠色殯葬獲市民認可,與環保意識日益提升有關,因即使政府增撥土地興建更多靈灰安置所,始終是佔用了寶貴的土地資源,而孝子賢孫在拜祭先人時難免會焚燒紙紮、元寶、香,釋出大量二氧化碳,污染環境和加劇地球暖化。綠色殯葬可節省土地資源,緩解龕位不足問題,還可減少碳排放,為環保出一分力。
事實上,食環署不斷優化綠色殯葬服務,除了設有「無盡思念」網上追思服務,早前更在屯門曾咀紀念花園增設新地標「渡船」,在船身掛上富有香港特色的思念信箱,標注不同的撒灰地點,讓家屬寫下心意投入信箱,向先人表達思念,助抒發心中鬱結情緒;又提供獨立房間,讓家屬在撒放骨灰前進行簡單悼念。若食環署持續推出新服務,讓後人在追思先人方式上有更多選擇和提供良好體驗,有助增加誘因讓市民在生前表達死後採用綠色殯葬的心願。
須知道人來到這個世上時孑然一身,走的時候也不會帶走任何東西,只要看透生死,為親友或自己安排身後事時,綠色殯葬未嘗不是一種回歸自然的方式。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