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想teen開|孤獨是病嗎?
2022-03-25 15:31
誰人不怕孤單寂寞?尤其當別人都一群群、一雙一對的時候。孤獨好嗎?孤獨不一定難受,關鍵在乎你懂不懂得享受「獨處」的平靜自在。「我習慣了自己一個人,由小到大都沒有很多朋友。就是有MIRROR男團,都是我的工作夥伴。我傾向自己解決問題。」人氣王姜濤說。據他說:「《孤獨病》這首歌好像是我的自述,可能我習慣了這個『孤獨』舒適圈,很難向別人打開自己心扉。」
其實人確實需要獨處,能跟自己相處是一種能力,尤其現代人都是傾向「往外撲」的生活。根據蘇珊.坎恩的《安靜,就是力量》,世上有三分一人是內向的。內向不等於你不能承受社會眼光;只是因為你對自身感受敏銳,所以在不被注目時反而最能發揮才能。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研究發現,感到孤獨寂寞的人,大腦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灰質細胞較多、細胞連結較深。這也是大腦掌管回憶、策劃未來、爆發創意的區域。換言之,獨處令大腦的預設模式網絡也跟着活化,讓你既能保持自己,又能天馬行空,發揮更多想像力。
其實我認為姜濤並不需要符合藝人是「活潑外向」的刻板印象。當然工作時,他要符合劇情,要角色扮演,有藝人需要的社交互動。不過有所不知的是,很多有改革力的偉大領袖都是內向的人。如羅斯福、甘地,他們成為萬眾矚目的領袖,只是責任感驅使他們做認為對的事情。始終,能夠活得平衡中庸才是王道,過分的孤獨容易令人孤芳自賞,容易變得偏激、沮喪絕望,以至損害健康,《寂寞的誕生》一書提及:「過度的獨處則令人遲滯,容易產生抑鬱症。」事實上,跟人相處當中,別人也是一面鏡,令你更了解自己。人在獨處中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需要和長處,那就更能跟別人進行有意義的連結。
神學家潘霍華在《團契生活》寫道:「一個不能獨處的人要提防團體;一個沒有團體的人,要提防獨處。兩者本身都有陷阱。一個只有團體的人,會陷入言辭和感覺的空泛中,一個只有獨處的人,會在自戀和失望的深淵中滅亡。」不論是姜濤、姜糖或非姜糖,我們都需要獨處和團體。電郵:[email protected]
苗延琼
作者為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育有兩子。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2月24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自戀形人格障礙大專生 性格偏執拒絕治療 精神科醫生:難為了身邊的人
精神科醫生分析厭食症 病因竟與生命教育相關?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