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劄記|歷史創作兩不誤
2022-09-23 11:51
每當有歷史改編作品流行,社會往往就會評論其真確性,討論其改編是否合理,甚至會帶來廣泛爭議。本欄在半年前曾經討論過歷史改編遊戲,但其實歷史改編的創作種類繁多,從最經典的歷史演義、小說,到影視遊戲等多媒體作品,對大眾歷史觀的影響,可能比學術著作更深遠。
正面而言,歷史改編作品的最大作用,就是向大眾普及歷史。通過將歷史改編成具故事性,再用各類媒體傳播,被改編的人物和史事很快便會深入民心。最經典的便是《三國演義》,令三國時代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廣為人知的亂世。康雍乾盛世之所以廣為國人認識乃至認同,其中一個原因也是清宮劇及二月河三部曲小說的潛移默化。
然而,這也同樣是把雙刃劍。很多人擔心,一旦改編作品大受歡迎,人們便很容易遺忘歷史真相而只記得改編內容。如歷史人物被抹黑或漂白,曹操在《三國演義》的影響下,從此變成為奸雄,《水滸傳》也將梁山好漢的定位大幅提高。更甚者,更可能帶來錯誤的歷史觀,廣電總局對歷史改編劇加以整改,便是擔心「抗日神劇」等譁眾取寵的作品會令國人忘記反思歷史,把過去當作兒戲。
歷史作為創作的靈感泉源,改編作品當中有一定文學修飾是無可厚非的,畢竟藝術創作並不是嚴肅的學術著作。歷史最重要的是真假,創作卻是要精采。但要令到社會大眾認識歷史及背後的教訓,就一定要分清何為創作、何為現實。改編是錦上添花,還是畫蛇添足,最後取決的還是如何平衡取捨,背後必須要有一顆尊重歷史的心,才能做到歷史創作兩不誤。
最後值得一提,改編作品本身也是反映創作者當時的心態及社會風氣。撇除那些譁眾取寵的作品,作者選擇如何改編歷史,往往也有其背後原因。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褒劉貶曹,不少說法便認為是想表達漢室才是正統、忠君愛國等思想。近代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他描述幕末和戰國時期的眾多歷史小說在日本深入民心,背後也反映他本人和日本社會在戰後的心態。故歷史改編作品對研究歷史而言,並非毫無用處,更是文化史的重要素材。
周正賢
作者為青年史學家年獎2019得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組成員,現就讀香港大學法律學院。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9月23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
圖: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