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秦朝兵馬俑的歷史意義與藝術工藝|秦始皇

2024-01-22 11:44

中國歷史|秦朝兵馬俑的歷史意義與藝術工藝|秦始皇
中國歷史|秦朝兵馬俑的歷史意義與藝術工藝|秦始皇

歷盡滄桑的嬴政終於得償所願,一統六國,自詡為始皇帝。站在廣袤的帝國之巔,放眼盡是泱泱大國。然而,縱使成就曠世功業,卻終究敵不過光陰的流逝。人生苦短,秦始皇不欲孤獨地步入黃泉。於是,秦始皇決定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陵墓,帶着陪伴其橫掃天下的千軍萬馬,以前無古人的最高規格殉葬。壯觀的陵墓中,無數的兵馬俑悄然排列,彷彿這支驃悍的虎狼之師,一直守護着皇帝的陵墓,默默地聽從着他的指揮。

世人往往對兵馬俑充滿遐想。
世人往往對兵馬俑充滿遐想。
真實的兵馬俑又有何歷史意義?
真實的兵馬俑又有何歷史意義?
為何秦始皇要製造兵馬俑?
為何秦始皇要製造兵馬俑?
究其原因,兵馬俑體現了自殷商以來的葬禮傳統。
究其原因,兵馬俑體現了自殷商以來的葬禮傳統。
自殷商起,中原已重視喪葬。
自殷商起,中原已重視喪葬。
喪葬儀式有不同規定。
喪葬儀式有不同規定。


兵馬俑製造緣由

世人往往對兵馬俑充滿遐想,電影《盜墓迷城3》就將兵馬俑想像成可以召喚死者和復活亡魂的神秘軍團。然而,真實的兵馬俑又有何歷史意義?何以秦始皇要大費周章興建兵馬俑?究其淵源,秦始皇的兵馬俑體現了自殷商以來古老的葬禮傳統。

中原文化自殷商肇始便重視喪葬,不同階層、不同身份、以至不同性別的人,在喪葬禮儀中都有不同的規定,舉凡棺椁大小、尺寸、用料與數量,種種細節都依據亡者貴賤而有等級森嚴的劃分。然而,春秋戰國時代正值諸侯割據、周禮不行之亂世,各國普遍出現「越禮」現象,諸侯國君紛紛以各種浮誇厚葬作為國力強盛的象徵。秦始皇自視為千古一帝,其陵墓規模自然要彰顯其至高無上的權力,而雄偉壯觀的兵馬俑亦是其神聖地位的象徵。


從人殉到陶俑

何謂「俑」?俑,即人偶,自商代後期古代喪葬中普遍出現的陪葬品,其意義相當於活人殉葬的替代。古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只是另徙他方繼續生活,故此喪葬都習慣將死者生前所用器物隨葬,旨在讓死者到達彼岸仍能維持往時生活。而當部落、氏族首領去世,都會為其厚葬,隨葬的物品越發豐盛,甚至出現人殉,即以活人為隨葬品為其主人殉葬。最早期的人殉多為幼兒為成人殉死、女子為男子從葬;而到商代晚期更是到達顛峰,往往可考之墓,其家世顯赫者,幾乎皆可見人殉蹤跡。

嬴政要其千軍萬馬隨己下葬無疑是不太可能,活埋軍隊亦只有生靈塗炭,更不利國防。但一統天下、德兼三皇、功過五帝的君王當然不能孤身上路,於是令其工匠以陶泥建造史無前例的七千多個兵馬俑,其大小、外形都與真人真馬無異,與駟馬戰車並列成空前磅礡的虎狼之師,隨始皇帝同步踏入陰間,繼續率領萬馬千軍統領四方。如此看來,始皇帝願意以陶俑替代人殉,可謂文明進步。

人偶是商代後期開始,喪葬中的常見陪葬品。
人偶是商代後期開始,喪葬中的常見陪葬品。
在殉葬之中,人偶相當於活人的替代。
在殉葬之中,人偶相當於活人的替代。
古代有人殉。
古代有人殉。
商代晚期是人殉的顛峰。
商代晚期是人殉的顛峰。
不過,秦始皇要千軍萬馬殉葬是不太可能的。
不過,秦始皇要千軍萬馬殉葬是不太可能的。
於是秦始皇命令工匠建造兵馬俑。
於是秦始皇命令工匠建造兵馬俑。


兵馬俑的鬼斧神工

隨葬的七千多個兵馬俑,每一個都栩栩如生,而且所有將士的外貌都獨一無二,其工藝水平亦令人為之讚歎。兵馬俑所用陶俑技術講究,較過往夏商周以至春秋戰國時代均見長足進步。

據學者研究,相較於秦代以前的陶俑以手塑成形,兵馬俑率先採用了模具技術,而且因應陶俑圖案要求不一,先製成質地較粗的背料,然後再於其表層進一步加工,刻畫細膩而複雜多變的細節圖案,當中運用到滲雜細沙的黏泥確保材料光滑整潔,足夠二次覆泥反覆仔細雕刻,製成立體而精緻的模型,如於俑之面部雕刻出鬍鬚、頭髮、五官等細節,其深淺、大小、厚薄不一,才令每個士兵都維妙維肖。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曾經與中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專家合作,利用3D模型,測量其面部特徵,發現每個兵馬俑的耳朵都獨一無二,從而得出結論︰兵馬俑似乎是根據每一個真實的士兵形象為原型塑造而成,換言之,七千個兵馬俑,皆出自七千名真實的秦代將士。


彩繪工藝新嘗試

除製陶的技術突破,兵馬俑亦體現出秦帝國彩繪工藝的嶄新嘗試。今日觀察兵馬俑,如非近距離端詳,予人的印象往往都是看似灰頭土臉、姿態呆板而缺乏生機。然而,這絕非兵馬俑甫出土之際的原貌。實際上,兵馬俑出土之際仍保留原有顏色,但畢竟長埋地底二千年,原有顏色接觸空氣後迅速氧化,僅剩面無血色的泥土身軀。為求像真,當初秦代工匠在彩繪裝飾上亦顯得一絲不苟。工匠會先在表面抹光或打磨處理,再塗上生漆作為底層,然後再塗上礦物顏料。秦代採用的顏色殊不單調,相較於前代發掘出更豐富的色彩原料,運用了丹沙、鉛丹、赭石、雌黃等原料,而發展出不同層次的顏色,單單紅色已可劃分朱紅、粉紅、棗紅和橘紅。再配以黃、黑、白、赭各色,工匠仔細地在不同部位按其實際顏色敷設,運用的顏料厚度與層次不一,如陶俑的鎧甲、戰袍與陶馬的軀幹多為一層或兩層;而陶俑面部、手、腳等皮膚外露的部位則多達三至四層,務求每一個陶俑都能夠活靈活現,而整體盡顯莊重嚴整之勢。

時至今日,兵馬俑依然是世界奇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一。然而,此重要的出土發現卻鮮有任何文獻資料記載。除了歷史文獻資料,考古出土文物亦是研究歷史的重要材料。藉着考古出土發現,除了可看到秦始皇對自己超然地位的永恆追求,亦可看到以陶俑代人殉的文明進步,以及秦人工藝的領先。


歷史思與行

  1. 秦始皇的兵馬俑如何反映當時的喪葬文化?
  2. 兵馬俑在工藝技術方面,有甚麼獨特之處?
  3. 秦朝的藝術和技術成就,對今天有何啟示?
  4. 現代社會應如何保護和傳承這樣的文化遺產?


兵馬俑製作工藝

  • 步驟一:製成質地較粗的陶泥
  • 步驟二:表層二次覆泥加工,刻畫細節
  • 步驟三:塗上天然生漆
  • 步驟四:塗上各色礦物顏料︰紅、黃、黑、白、赭、中國紫


本欄逢周一刊登,由教育評議會邀請資深中小學老師及校長撰稿,以趣味手法,透過中國朝代的重要事件、史地、器物及人物,甚至朝代人物之超越時空故事,引發讀者對歷史的認識及興趣。

文:陳梓俊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中國歷史科老師

延伸閱讀:

穿着小技巧 助抵禦寒冬|星島教室

匯聚百家的「稷下學宮」|星島教室

「甜蜜」有趣科學|星島教室

西周衰亡是紅顏禍水?|星島教室

無人機、AI、ChatGPT交融 創造教育無限可能|星島教室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