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童党欺凌影响深远 心理创伤不能忽视
2022-07-10 00:00本月十一日本港再次发生童党欺凌事件,一名十二岁女童因在网上与人有言语争执,遭五名十二至十九岁少女带到唐楼天台动私刑,女童惨被连环掌掴至少二十一巴掌,导致脸部红肿,其父亲发现有异,马上报案,同时间网上亦广泛流传事发的影片,随即引起大众热议,事件再次引起社会对童党欺凌问题的关注。
被嘲笑转校终变隐蔽青年
香港的童党欺凌问题日趋严重,近两年已有不少相关的欺凌影片于网上流传,较轰动的有二○二○年初的「牛丸事件」,一名十五岁女童因感情纠纷,被一名绰号「牛丸」的十七岁少女及同党十五岁女童掌掴最少三十二巴掌及十六度拳打脚踢,并被拍摄私处;二○二○年六月「德贞女子中学欺凌事件」,一名德贞女子中学中一女生被六名同学欺凌,被掌掴二十八巴掌,更被人用沙桶铁盖拍打手臂和头及逼吃沙,女生面部及手脚出现多处伤痕;二○二一年三月,一名十四岁中三女生,因私人纠纷,被两名十三及十四岁的同校女同学又掌掴十多巴掌又用脚踢,还须跪地被粗口指骂。以上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学童间普遍存在着大大小小、不同形式的欺凌问题,且无间断发生着。香港救助儿童会于二○二一年五月发表的报告指出,每四名学生便有一名曾在校园受到欺凌,情况之严重不能忽视,因为童党欺凌会对儿童的心理影响极为深远。
我曾接触一名男生,中一时常被同学嘲笑。每当在小息时,他在课室门外总会听到同学在嘲笑他肥胖和很多头油,他很不开心。他想在学校里有朋友,但他觉得同学不喜欢他,感到那些同学存有恶意欺负他,可是他没想过向老师投诉,一方面他没有实质的证据,怕老师不会理会。另一方面,他认为若老师真的去了解,恐怕后果更严重,那些人会向他报复,结果会对他欺凌更甚。他当时选择的面对方法是避开,或不愿回校,渐渐他因缺课太多而需要留班。他在重读一年后决定转校,不幸的是在转校前,他因被欺凌而患上了社交焦虑症,以致他转校重读中一时也面对着很多阻碍,他曾多次回到校门前,会感到肚痛,接着便请假回家,因此缺课情况很严重。此外,他的性格亦变得较为敏感,常觉别人在嘲笑他,自信心很低,不容易信任人。他共转读了三所中学,重读中一五年,最后辍学。后来他确诊患上社交焦虑症及抑郁症,成为一名隐蔽青年。他现年二十一岁,情况并没有任何改善,大家从这个案可看到由欺凌开始,对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有多深远的负面影响。
被欺凌者成欺凌者作报复
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也皆会承受到深远的负面影响,有研究指出,欺凌者成长后较易有攻击性倾向及抑郁,犯法率比没有欺凌人的人高,而被欺凌者的性格则倾向较内向、害羞、社交能力较弱并缺乏自信,因此,当他们被欺凌后未必会即时表达出来,亦不敢发声,因怕破坏与朋友的关系或会被人责备。而当有新「被欺凌者」出现时,曾被欺凌过的人,可能会加入一起欺凌人,最终成为欺凌者,作出报复。被欺凌者的性格可能会对外界变得较为敏感,对人猜疑不信任,社交退缩、经常焦虑并感到惧怕、自信心低,长远就会影响其学业、社交、自我形象及事业发展。
正视童党欺凌现象,学校、家庭和政府都有责。学校方面,可制定和谐校园政策,以保护每位同学免受欺凌,亦须加强老师处理欺凌事件的技巧,预防性的教育及补救性的辅导工作是很重要的。学校切记不能为保声誉,对童党欺凌事件息事宁人。
和谐校园政策加强处理技巧
此外,学校可订立校本课程,除了加强提升学生的解难能力、社交技巧及学习如何保护自己,还要灌输道德观念及守法意识予学生,特别是网络守法在现今社会尤为重要,部分青少年都会认为在网络世界里,不会被人知道其真正身分,因而作出不顾后果并违法的事,提升守法意识,有助对抗欺凌。辅导被欺凌者是必须要做的补救性工作,须协助他们处理由欺凌事件所带来的恐惧及愤怒,免得他们存在报复心态及心理创伤。
教育欺凌事件的旁观者也是有需要的,若旁观者能有更多同理心及不再惧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被欺凌的目标,就不会袖手旁观。在家庭方面,家庭教育也是很重要,家长须多关心并管教子女,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社交情况,留意子女有否出现情绪上的异样、身体的损伤或经常性流连街外,如怀疑子女有被欺凌,或欺凌别人,须即时处理,以免事情恶化,另外,监管子女的网络活动也是重要的,免得子女在网络世界中做了违法的事。最后,政府方面,要做好防治工作,多拨资源予不同机构及学校,让其发展青少年服务工作,特别是外展社工服务,他们可说是最前綫并最直接教导边缘青年的专业人士,有助减少童党欺凌事件的发生。
我们必须正视欺凌问题对学童带来的影响和威胁性,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及时制止和处理。我深信生命会影响生命,让孩童感受被爱,才会懂得学习去「爱」。「爱是不加害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罗马书13︰10)要欺凌不再与消失,就只有彼此在「爱」中成长,学习包容与接纳。
锺志源博士
香港辅导及心理学会副会长、英国特许心理学家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