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预期管理 消费券派发不应恒常化
2023-04-17 00:00最新一期5000元电子消费券昨天向合资格市民发放,商户推出多项优惠吸客,而市民亦豪爽地消费,希望齐齐带旺经济,有市民更希望消费券计画恒常化。市民乐见变相额外多了笔横财,自然希望年年派消费券,但却忽略这是慷政府之慨,最终只会令库房和财政储备持续缩水,变成公共财政危机,故政府应及早做好预期管理,消费券只是权宜之计,并非恒常措施。
首轮3000元消费券发放,虽然金额比去年大减,但不少人钱到手后,马上与亲友一起外出消费,带旺市面气氛,令商场人流和生意均大增。有市民希望政府年年派消费券,帮补低下层生活。今次不止市民感谢政府,有内地男子离港后仍获派发,因当局大规模派发,为了让市民尽快收到钱,只根据之前资料发放,没再加以核查,出错难免。
从市民角度来看,政府连续三年派消费券,等于变相派钱,既然开了个头,最好是将措施恒常化,成为人人有份的新福利,而商界亦乐见政府持续扶助零售餐饮业。然而,从社会角度来看,若将一种救急措施恒常化,不但有违政策初心,更沦为民粹措施,增加公共财政压力。
权宜救急措施完成历史任务
首先,当局之前推出消费券,皆因疫下全球各地封关,没有游客来港,唯有透过派发消费券来谷本地消费,提振市场气氛。随着本港与海内外2月全面恢复通关,游客重临,首季录得441万旅客人次,回复到疫前30%水平,带动1至2月零售按年大升17.3%,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预告首季经济已有轻微增长,随着访港旅客持续上升和新一轮消费券派发,料第二季增长会更好。随着经济好转,过往三年不景气下推出的权宜救急措施,理应完成其历史任务,也避免再发生内地人离开香港后仍可收到消费券。
此外,消费券对提振经济的边际效应愈来愈小,2021年首次派发5000元消费券,大约提振GDP约0.7个百分点,当去年加码至1万元,提振作用仅1.2个百分点,而当局估计今次提振作用将递减至0.6个百分点。不少人将消费券视为支付日常生活基本开支,这种替代效应可能弱化消费券刺激消费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可是,当局每次派发均须动用庞大公帑,今次便至少花330亿元,提振经济作用有限,若将措施恒常化,并不符合经济成本效益。
更重要是,若政府听从「民意」,问题是当局是否有足够财力支持措施恒常化?当局自2019/20年度起连年财赤,过去三年抗疫和纾缓开支高达6000亿元,逼使要动用财政储备,令财储由2019年3月底11616亿元跌至今年3月底的8173亿元,若非发债和房屋储备基金回拨,财储四年间实际大减5649亿元。再加上本港人口老龄化,未来投放在医疗和社福开支将大增,当局未来十年大建公屋和大兴基建,开支只增不减,但卖地收入减少和不稳定,令人担心入不敷支情况可能持续下去,财储也未必可长期撑下去。
复常后须恢复审慎理财原则
《基本法》规定,港府预算须以量入为出为原则,力求收支平衡,避免出现赤字,之前疫情严峻,当局不得已推行赤字预算,随着疫情减退,社会经济逐渐复常,更应恢复审慎理财原则,不再做大花筒,应使则使,应悭则悭,并着手研究如何开源节流,尽快让收支回复平衡。
相信市民不愿意听到消费券停派消息,但基于公共财政健康发展原故,政府宜做好预期管理,向市民加强解说,派发消费券只是经济不景气时的非常手段,是时候检视应否继续推行,勿让大家习以为常,认定是恒常「派糖」措施,否则之后便难以停止。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