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老师改簿时间接近备课时间2倍?

2022-09-13 12:10

教师每周用于批改功课的平均时数约是课堂教学的70%,接近2倍于备课时间。
教师每周用于批改功课的平均时数约是课堂教学的70%,接近2倍于备课时间。

香港学生的学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教育均等(高低社经地位学生成绩相同),但是,我们于今年8月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发现,香港老师用太多时间批改作业,全球之冠,批改作业竟然接近是备课时间的两倍!备课是老师教学的重要一环,但却不是用最多时间。问题在于哪里?我们应否考虑范式转移? 

老师的工作时间花在哪里?
为了解小学老师、科主任及校长的教学现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共收回528份问卷。其中48名是校长及副校长,69名是课程主任,242名是中、英、数科主任,171名是中、英、数老师。正副校长、主任及老师的教学年资分别约为24年、17年及14年。
让我们看一看教师的工作量这个问题。我们请老师们报告他们在每项工作每周所用的时间(小时)。占老师及主任最多时间的是课堂教学,约每周13至15小时。以这个为基数,老师及主任需要额外用五份一的时间(3.1至3.8小时)与同工讨论协作。学生辅导(2.2至3.5小时)、与家长沟通(1.9至3.1小时)以及进行课外活动(1.6至2.8小时),各项工作额外等于课堂教学的10%至20%的时间。

除课堂教学外,老师每周需要用最多时间的是批改作业(9.4至10.4小时),约占老师课堂教学额外60%至70%时间,当中中文老师批改的时间最多(10.4小时)。令人不安的是,与繁重批改作业相比,老师只用批改功课的50%至70%时间去备课(5.0至7.1小时),中文老师用最多时间(约7.1小时)。

我们惊讶,因为备课决定教学的质量。备课不足,未能选取最恰当清楚的例子及教学策略去教学,学生学习效率会降低,不明白的内容更多,功课也自然做得较差。老师靠批改学生个别作业,去补漏教学的不足,对每一个学生作额外回馈,是费时失事,效果与付出的时间不一定合乎比例。

学生能力有一个年级的差异?
为了解班内学生能力的差异情况,我们问老师班中有多少学生的能力,是低或高一个年级以上的(3年级学生只有2年级或高至4年级水准)。老师认为在学习能力上,平均约有29%至36%的学生是低一个年级或以上的,在英文方面尤为严重(36%),数学能力差异的学生较少(29%)。至于能力高一个年级的学生,约在15%至23%之间。能力较高的多在数学科(23%),在中文科则较少(15%)。
面对那么大的能力差异,老师如何发放功课呢?我们问老师是否为能力低或高的学生特别发放不同的功课?老师说他们有19%到25%的功课,特别发放给能力较低的学生,17%至19%发放给能力较高的学生。
至于教学时间的分配,老师认为自己有27%至33%的时间是为能力特别低的学生教学,23%至24%是为能力特别高的学生教学,其馀是为中等能力的学生教学。

虽则老师说他们向不同能力的学生发放不同的功课,也在上课时特别关注不同能力的学生。但实际情况是否一如上面的调查结果,则有待实际课室观察去核实。一般而言,老师发放功课的时候,都是全班做同样的功课;因此要为能力不同的学生,调整功课深浅,在操作上也是极富挑战性的。但若果用数码平台,那么平台可以依据学生的能力及答题表现,而将题目提升或减低难度,这都是数码平台的强项及优点。

老师从练习及功课收集学生表现数据有效?
我们问老师有多常用不同方法评估及了解学生的学习。绝大部份老师都认为自己经常有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73%至90%),并从课堂练习及功课中收集数据评估学生能力(75%至82%),这是很好的习惯及态度。我们也看到校长、课程主任、及科目主任有同样正面的态度(76%至89%;75%至94%);认同老师经常用这些方法去了解学生。虽然主观愿望上校长、主任、老师都希望透过评估,了解学生的进度,但能够明白每个学生的进度,谈何容易。只有少部份老师经常利用数码课业(25%至35%)、数码评改(21%至35%)及分析(21%至35%)。
调查显示数学科老师及主任较多利用数码课业、评改及分析,中文科老师及主任用得较少。在利用数码平台让学生预先学习方面(30%至40%),英文老师用得较多(40%)。但普遍来说,仍是只有少数老师经常以数码平台,让学生预先学习。此外,值得留意的是61%至70%香港老师经常在功课写评语,尤其是中文科老师70%)。有66%至81%的校长及主任,也期望或自己会经常在功课写评语去回馈学生。不过,我们老是忘记,用这方法是要付出很多时间的 。

数码平台有效但难以跟进学习成效?
我们的问卷也了解老师推动数码学习的困难。结果显示时间不足是最大的原因,68%至75%的老师(同意及十分同意)认为他们没有时间制作相关数码教材及练习。其次是44%至71%老师认为学生家中没有相关电脑资源支援 。此外,有颇多老师或主任认为数码平台需要自己花时间学习及适应(33%至57%),也要用时间向学生及家长讲解(50%至61%),而部份家长认为数码平台不应是付费的(44%至53%)。
令我们安慰的是,只有极少数老师(14%至25%)认为数码教材效用不大。但中、英文科老师信心略低(25%,21%),需要向他们示范更多数码平台的使用,令他们愿意使用。但另一方面,有29%至45%老师认为数码平台难以跟进学生的学习成效。这显示很多老师们对数码教材及平台的功效,可能有颇多误解。其实数码平台可以很容易收集数据,只要与学校的学生资料平台结合,由数码平台自动化去进行,不用老师参与,便能够分析及展示班中学生的进度及强弱比较。
不用数码科技,那么老师又怎样能够详细了解班中那么多学生,在不同课业上的进度呢?反观数码平台就很容易分析及展示班中学生的进度及强弱,不过,利用数码平台去教学的人实在太少了。人与电脑仍然需要分工。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将于9月26日假香港中文大学郑裕彤楼LT1举办「未来教与学新常态教育论坛:释放老师空间」,届时将与各校长、学者及专家讨论问卷调查的结果,探讨可行方案。*

侯杰泰  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