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鸿 - 文学情感的意义|智凝都会

2023-06-19 12:32

大家都知道,《诗经》是中国文学的经典瑰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孔子说过,《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说,孔子认为阅读《诗经》,可以令我们抒发情感,可以令我们了解社会,可以使我们与人结交,可以怨刺,近可侍父,远可侍君,更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字。从孔子的话来看,文学可以令读者「兴观群怨」,提升人的素质。


文学作品让我们了解人生

阅读文学作品,让我们了解人生。台湾小说家白先勇在〈蓦然回首〉中写道,他的创作从来只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生老病死,一些人生基本的永恒现象」。对于香港「七、八十后」来说,这篇收录在彼时中学会考中国语文科里的散文,倒还要较他本人的小说作品更为著名。由于儿时患肺病,被父母隔离生活,对这位孤独的小孩来说,厨子老央讲的历史故事,是他心灵唯一的安慰,也是他的文学启蒙。〈蓦然回首〉这段话引我反思,要面对生老病死诸多人生的挫折,文学也许是一颗强力而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止痛药。

史铁生的〈老海棠树〉也许是最能触动我的一篇散文。作者仅用千馀字,叙述奶奶经历艰苦的日子,期望终有一天能够自食其力,因而在许多个冬天的晚上,奶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识字。小时候的作者,却因一时快语伤害了奶奶,成为自己「永生的痛悔」。阅读史铁生的永恒悔疚,让我们感动不已,从而反思与他人的关系,发掘我们应该珍惜的种种。

小时候我们必定写过「我的志愿」,长大以后为了工作和学业,更须学懂如何撰写像样的自述,这件苦差事,最大的困难也许在于「我是谁」的挣扎。我看过太多仅限于铺陈事实的自述,这些文字忽略了作者「我」的位置,更多人则依据范文复制自述,内容千篇一律。可是另一方面,许多青少年常常认为父母、朋友、师长不了解自己,对于「谁是我」的疑问,颇有「人不知而愠」的怨怼。

自述的意义,正在于寻求作者「我自己」的定位,与成长的关系密切。学者曾经指出,撰写属于自己的生命史和传记,可令作者藉此建立自我感。通过阅读与自述文体相近的传记,读者也可获得代表传主的关键细节,在掌握人物个性发展的同时,从传主的生命痕迹,了解如何塑造自我。像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就让我们了解到作者面对逆境时的心态,调整自己的人生,以至于藉着过去与现在的串连重新定位。司马迁那篇《史记》的终卷之作,对自己成为一名伟大历史学家的叙述,有着饱满的感情。中年时为李广之孙李陵战败投降匈奴辩解,被大怒的汉武帝处以宫刑,司马迁承受了许多痛苦,忍辱负重,将父亲司马谈临终时交托的工作完成。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战不懈,单是这一点,就已让后世读者深受感动。


文学的感染力

有关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我们也不应忘记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他以极强感染力的语言,叙述一名老渔人与大鱼搏斗,虽然最后成功杀死大鱼,却因为其他鲨鱼把鱼吃掉,最后只能把骨头拖回岸边。相信读者必定会被书中名句所折服: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一个人只能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

新高中的中国文学科,修读人数愈来愈少,当教育工作者不断感叹,学生愈来愈急功近利,缺乏基本道德和诚信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教育的本质,进而反思教育的体制、必修的学科,以及它们的相关内容?

由明天开始,能够教导孩子,每天读一点文学吗?


文: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教授黄自鸿博士

本栏欢迎院校学者投稿,分享个人学术见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为限,查询及投稿请电邮︰[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3年6月19日教育版专栏「大学之道」。


延伸阅读:

谈振伟 - 跨学科大趋势 促进乐龄科技发展|智凝都会

李芷君 - 人工智能 为音乐认知注入新养分|智凝都会

黄自鸿 - 文学与能力训练|智凝都会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