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泰华 - 认知行为治疗 纾缓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相关症状|智凝都会
2023-07-11 11:56
若果不幸经历或目睹一些威胁生命安全的重大事件,例如暴力事件、严重车祸等,之后身体出现不寻常情况,例如不由自主地持续重复回忆起该事件、回避与事件相关的地方和人物,以及伴随着负面的情绪及过度觉醒和睡眠紊乱等,当事人便可能患上了「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过去亦被称为「战争神经症」(war neurosis),意指个人在经历战争环境后所出现的一些症状。该症候群在1980年开始被引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DSM-3),至今仍被列为创伤及相关障碍症(trauma- and stressor-related disorders)中的一个诊断。
对于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成因现时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解释是相信由于人体内侧前额叶和前扣带皮质出现问题,以致未能协调大脑杏仁核的活动而引起。对于创伤后压力症候群一般的药物治疗是使用抗抑郁药,例如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类药物。除了药物治疗外,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也是一种广泛被采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临牀应用 效果显著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强调想法、情绪和行为三者关系的心理治疗方法。其治疗目标为确认及挑战当事人适应不良的想法及行为,从而建立新的及适应性的应对策略。在经历一些创伤事件后,当事人可能会产生一些内疚、愤怒、无力感、抑郁和焦虑的想法和情绪,从而出现发脾气、失眠,甚至自残等问题。
在详细评估当事人的问题后,治疗师可以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当中主要步骤包括捕捉(catch)、检查(check)和改变(change)非适应性的想法,以帮助当事人重新评估创伤事件,修正扭曲或无益的想法及负面情绪和行为反应,学会挑战内疚和恐惧的侵入性想法,以帮助患者重新处理和创伤事件相关的思维及情绪,走出创伤的阴影。治疗师亦会因应当事人的情况,再配合一些行为技巧,协助当事人发展出一套适应性的应对策略,以求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方式。
还记得多年前曾接触一名出现疑似早期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症状的个案。当事人于早上上班途中目睹一宗跳楼事件。最初一、两天出现头痛、绕道而行、发噩梦和睡眠紊乱的问题。由于当事人正值晋升的关键时刻,不敢向公司请病假,只自行购买了一些定惊成药。可是在服用后差不多一星期仍未见改善,而当事人可能很怕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和抗拒服药,也坚决不肯向医护人员求助。
及后在其兄长的游说及介绍下,才肯和辅导员进行面谈。在确定了没有即时和潜在危险后,便和当事人展开了以认知行为治疗为本的会面。很庆幸在经过数次会面后便捕捉(catch)到当事人的扭曲想法,再配合一些行为实验(behavioural experiment)技巧,便改善了当事人绕道而行和睡眠紊乱的情况,其头痛和发噩梦的次数和影响程度也逐渐减轻。
除创伤后压力症候群,认知行为治疗在临牀上亦曾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年龄层及多种情绪或健康问题,有大量研究论文支持其效果及安全性。而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治疗师或会提议使用一些暴露疗法(exposure therapy),当中可能要当事人在真实或想像的环境中,一次性完全或多次性逐渐增强对创伤性事件的重新经历。为免因再次面对创伤经验而引起新的或加深原有的不安,笔者强烈建议当事人在接受治疗前先向治疗师清楚了解治疗的详情,共同协商双方都同意的治疗计画。
抱持乐观 提升抗逆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预估或避免一些不幸的重大事件发生。很多学者都认为预防创伤后压力症候群最佳的方法之一,就是抗逆力(resilience)的提升,就个人而言,提升自信、抱持乐观心态、发展解决问题技巧等等皆是提升抗逆力的良好方法。此外,发展个人社交网络也是一种良好办法。最后一提,若果怀疑自己或身边的朋友有任何情绪和精神问题,不妨向医护人员寻求协助。讳疾忌医或胡乱服药非但不能帮你解决问题,反而有可能使你错过治疗的黄金期。
按︰本文旨在从学术角度分享精神疾病的其中一种疗法,病人或家属应谘询医生,寻求专业医学意见。
文:香港都会大学护理及健康学院副教授廖泰华博士
本栏欢迎院校学者投稿,分享个人学术见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为限,查询及投稿请电邮︰[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3年7月11日教育版专栏「大学之道」。
延伸阅读: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