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备战中文科|卷一「阅读能力」备试练习 课外文言文《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2024-03-13 14:00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今日金句︰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1)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①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③,故不错意④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⑤,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⑥五百里哉?」

(3)
  秦王怫然⑦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⑧,以头抢地⑨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⑩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⑪聂政⑫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⑬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⑭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⑮,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4)
  秦王色挠⑯长跪⑰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⑱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⑲以有先生也。」

【注释】

  • ①其︰助词,表示揣测、大概之意。
  • ②说︰通「悦」,高兴、偷快。
  • ③长者︰忠厚老实人。
  • ④错意︰介意、放在心上。错,同「措」,安放、安置。
  • ⑤请广于君︰让安陵君扩大领土﹙秦意图吞并安陵的措辞﹚。广,扩充。
  • ⑥直︰只、仅仅。
  • ⑦怫﹙fú﹚然︰生气发怒的样子。
  • ⑧免冠徒跣﹙xiǎn﹚︰脱掉帽子光着脚。跣,光脚。
  • ⑨抢﹙qiāng﹚地︰撞地。
  • ⑩专诸︰春秋时代的著名刺客。受公子光所遣,借献鱼刺杀吴王僚。
  • ⑪彗星袭月︰指星的光芒掩盖了月亮。古人认为人事与天象相应,此将彗星袭月将专诸刺吴王的事变联系在一起。下文的「白虹贯日」「鹰击于殿」皆是以自然现象作为人事的徵兆。
  • ⑫聂政︰战国时期的著名刺客,替韩国大夫严仲子刺杀相国韩傀﹙guī﹚。
  • ⑬要﹙yāo﹚离︰春秋时期著名刺客,受吴王阖闾﹙即公子光﹚派遣刺杀吴王僚的儿子庆忌。
  • ⑭休祲﹙jìn﹚︰预示吉凶的徵兆,如上文所说的事象。休,吉祥。祲,不祥之气。
  • ⑮缟﹙gǎo﹚素︰白色衣服,此指丧服。缟,白绢。素,白绸。
  • ⑯色挠︰变了脸色,露出畏惧沮丧的神情。
  • ⑰长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坐在脚跟上。上身挺宜离开脚跟曰跪。此形容秦王挺直了身子。
  • ⑱谕︰同「喻」,明白,理解。
  • ⑲徒︰仅、只。

【分段要旨】

  • 第一段:交代唐雎出使的背景,秦意图以「易地」名义诈取安陵国。
  • 第二段:口舌交锋,秦王盛气凌人,唐雎寸步不让。
  • 第三段:秦王以「天子之怒」威吓,唐雎以「布衣之怒」回击。
  • 第四段:折服于唐雎的威武不屈,秦王道歉让步。

〈唐雎不辱使命〉文章赏析

布衣之怒 弱国使者挫强秦

常语有言「弱国无外交」,果真如此?

战国末期,弹丸小国安陵跟强秦的一次外交争锋,或许可以让我们有不一样的看法。话说秦国在灭掉近邻韩国与魏国后,意图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易地」的美名诈取安陵。孰料安陵君并不就范,且派唐雎出使秦国,展开外交角力。这一场交锋以秦王折服而作结,可谓戏剧性十足。事件的原委如何,且看《战国策.魏策》中的篇章〈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汉代的刘向编订,原作者不明,料非一时一人之作。此书主要记录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尤其是他们的言辞,同时反映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与社会风貌。本书中的不少名篇,如〈苏秦以连横说秦〉、〈冯谖客孟尝君〉、〈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讲述谋臣策士权谋智变的故事,都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内容分析

虎狼之心 名易实夺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史传文,记敍唐雎智斗秦王的经过,展现出一个弱国使者不畏强暴、不辱使命的形象,千百年来备受赞誉。

秦国在「灭韩亡魏」之后,一统天下的大局已定,只待逐一拿下其馀诸雄。此时的秦王政﹙即后来秦始皇﹚,雄视天下,把目光投向了魏的附庸小国安陵,派出使者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安陵的国土面积不过五十里而已,这个换地主张名为「易」实为夺。秦王的虎狼之心,尽人皆知。安陵君以柔克刚,婉言谢绝,他说大王以大换小的恩惠甚好,但他从先王那里继承下来的封地,只能守衞不敢拿来作交换。秦王大为「不悦」,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与之交涉。

唐雎与秦王的口舌交锋一来一往,是全文的精彩所在,秦王软硬兼施,唐雎见招拆招、应对有道。首个回合,秦王以假仁假义的口肳,称愿意以十倍于安陵的土地作交换,完全是把安陵君的当忠厚老实人看,不愿打他的主意。他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嘴脸。唐雎坚守护国立场、寸步不让,重申安陵君的理据,同时态度坚决地说,千里之地也不愿交换,何况仅只是五百里。唐雎这话说得直截了当、斩钉截铁,不啻是给秦王的一记响亮耳光。

不畏强暴 针锋相对

第二回合是「天子之怒」与「布衣之怒」的对决。秦王被唐雎的话激怒,于是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来恫吓,言下之意是武力征战。唐雎气定神闲地反问大王,有没有听过「布衣之怒」。秦王讽刺地说那不过是平民脱帽赤脚,将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那是「庸人之怒」,不是「士之怒」。有道是士为知己者死,古往今来从来不乏舍身取义的「」。唐雎一连点出三名平民勇士的名字,专诸、聂政、要离。「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行刺事件,气贯长虹、义薄云天。唐雎说,现在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人了,并声言「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这是要跟秦王同归于尽的意思,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而已。他当即亮出宝剑,秦脸色大变,挺身而跪,直向唐雎道歉说︰先生坐下来,何必这样呢!我明白了,韩、魏都灭亡,只有安陵凭五十里地还生存下来,全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不可一世的秦王,不得不折服于一个弱小之国的使者,这戏剧化的一幕多么大快人心!唐雎以区区匹夫之躯,力抗虎狼之君,凛然不可侵犯,这是何等的气慨? 

笔法分析

人物形象 对照鲜明

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兼并、大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失序,纲纪颓败,道德沦丧,如刘向在《战国策》的序言中所言,「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如此政治环境,君德浅薄,一切因时而为,以救急扶危来权衡利弊,这也为策辩之士纵横家提供了舞台。《战国策》滙集大量谋臣策士的言行,在文学上的一大表现是擅长人物形象刻写,且善于夸张渲染,〈唐雎不辱使命〉即为一例。本文短短四百多字,却鲜活刻画出三个历史人物:唐雎英勇而沉着;秦王倨傲而伪善;安陵君坚定而委婉。作者扣住一次外交活动,在行动中展现三人的言行。秦王的「不说」、「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细节传神。唐雎的沉着应对、「挺剑而起」,栩栩如在目前。

此文常为人质疑的问题是,剑从何来。试想荆轲刺秦王,图穷匕见;专诸刺王僚,匕首藏于鱼腹中,都足以证明带剑见秦王不合常理。对此,笔者认为不必执著于逻辑的真实,所谓「讲古莫驳古」,唐雎劫秦王就当一个历史传奇来读又何妨?作者以夸张的笔法写史,彰显一种不畏强暴的精神,为弱国小民一吐乌气,岂不快哉,有何不可?

好文章但求一个「气」,讲骨气、节气、浩气,也讲解气。

电影剧中的轲刺秦王 (网上图片)
电影剧中的轲刺秦王 (网上图片)

〈唐雎不辱使命〉文章练习

1. 请解释下列粗斜体的字词(4分)

  • i. 秦王不(第一段)
  • ii. 寡人矣(第四段)

2. 试根据本文内容完成下表(5分):
  天子之怒   布衣之怒 / 士之怒 庸人之怒
例子 /  i. _________(1分) /
特点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ii. _________(2分) iii. ________(2分)

3. 你认为唐雎引用专诸、聂政、要离的例子,目的是甚么?(5分)

参考答案

1.

  • i.高兴(2分)
  • ii)理解(2分)

2.

  • i. 专诸、聂政、要离(1分)
  • ii.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 与对方同归于尽(2分)
  • iii. 摘下帽子,光着脚,拿脑袋撞地 /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2分)

3. 唐雎引用了专诸、聂政、要离的例子。这三位人物皆是普通百姓,并非贵族(1分)。他们同样进行了刺杀活动(1分)。唐雎和他们的情况一样,都不是贵族出身,而是普通士人(1分)唐雎想向秦王暗示,他会仿效三位人物,向秦王进行刺杀行动(1分)。唐雎通过上述的言论,让秦王放弃「以地易安陵」一事(1分)。

题解

1. 第1题主要问到文言文中常见的字词解释题目。所谓「通假字」指的是言文中音同、音近而形体不同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情况。第1题中的两个分题:「说」通「悦」,代表高兴的意思;而「谕」通「喻」,即明白、理解的意思。前者属于音近而形体不同,后者则属于音同而形体不同。这样的用法,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同学们最常听到的例子,包括《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以见到,掌握通假字,对同学学习文言文,有事半功倍之效。

2. 第2题属填表题,这是一题非常容易的题目。同学须注意的是,同学回答时,到底应该用自己的文字作答,还是引用原文作答。一般而言,除非特别注明「引用原文作答」,否则的话,同学用自己的文字作答会较为理想。事实上,文言文要考核的是同学对文言文的理解,假如同学只是引录原文的话,有关的考核根本无法测试到同学对文言文的理解。以第ii、第iii为例,虽然参考答案将原文一并列出,但如果同学只是引录原文的话,其实对考官的意义不大。因此,同学请留意有关方面的答题要求。另外,第ii题中,如果同学细心留意的话,其实原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布衣之怒」是怎样的。唐雎只是引用了一些专诸等人的例子,再指出自己有机会实行的行动。同学这里便需要归纳出何谓「布衣之怒」,即「与对方同归于尽」。

3. 第3题的内容其实亦不困难,但关键在于同学是否能可获取所有分数。因此,同学要做的便是指出唐雎和三人的相似之处,之后指出唐雎暗示会仿效他们的做法。最后,点出唐雎的最终目的:要秦王放弃「以地易安陵」之事。同学回答这题时,相信要理解文章的困难不大,最大问题可能同学只是回答了「仿效三人」、「行刺秦王」等,而无法取得满分。

撰文:蔡益怀 笔名南山,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作家、文学评论家,长年在专上学院任教「创意写作」及「中文写作」等课程。著作有《小说,开门》、《妙笔生花》、《古文名篇导赏》等。散文〈师道〉获「首届全球丰子恺散文奖」,《妙笔生花》获香港出版奖(2017)。

出题和解题:张敬才老师,万钧伯裘书院助理校长、香港大学教育学系(中国语文教育)博士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文学硕士、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学士。

图:星岛图片库、网上图片

相关文章: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