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前景難樂觀 開源節流不可免
2023-11-24 00:00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繼日前在網誌提及APEC一些成員正思考在不影響投資及競爭力下,增加稅收來源後,昨天又在立法會強調要小心考慮推展大型項目安排,確保有足夠財力維持政府開支及服務,字裏行間流露當前面對着嚴峻公共財政壓力。在財赤連年上升,而政府收入不似預期,財政狀況已亮起紅燈,即使沒有良方妙藥,當局也須設法盡量開源節流,切勿因困阻重重而不作為。
陳茂波5天內兩度就公共財政問題發聲,尤其一句思考增加稅收,已觸動商界神經,擔心當局考慮加稅。疫情令本港經濟下滑,疫後復甦不似預期,今個財政年度已過了大半,多幅地皮頻頻流標,賣地收入大減而無法達到850億元目標。股市和樓市低迷,股市日均成交額由去年1,250億元縮減至現時1,070億元,住宅成交量更由上半年平均每月4,400宗,大減至第3季的2,800宗,導致印花稅收入大減,入不敷支情況惡化。今個財政年度首6個月赤字高達1,777億元,比預算案估算的544億元赤字超出不少,再加上大型項目準備上馬,如何籌措資金,令財爺大感頭痛。
加稅變賣資產反彈聲音大
面對赤字不斷上升,相信開源節流成為未來3個月公眾關注焦點。開源方法,離不開加稅,但港府沒有空間加稅或開徵新稅。低稅率和簡單稅制,向來是香港成功的基石,當前政府致力搶企業和拼經濟,若此時加稅只會影響企業投資意欲,削弱競爭力。開徵新稅項也有難度,曾蔭權政府2006年曾提議開徵銷售稅,當時經濟好景尚且遭市民反對而作罷,若在當前經濟疲弱再提出肯定反彈聲音不絕。至於開徵富人稅,只會導致有錢人外逃,也影響到世界富豪前來香港設立家族辦公室的意欲。
開源另一種方法是出售公共資產,但問題是政府有甚麼資產可供出售?有人提議出售公屋,即重推租者置其屋計劃,既可助市民圓置業夢,也可為庫房帶來收入。然而,此舉不但衍生雙重業權問題,還因在樓市下行的不適當時機推出,恐怕會進一步令樓價下跌,繼而影響政府賣地收入。
出售港鐵股權恐車費變動
政府作為港鐵大股東,出售手上餘下股權是增加收入的最便捷方法,但恐怕會招來市民反對。港府2000年為解決財困,決定把港鐵上市,雖然仍保留75%股權,但港鐵年年賺錢卻依然加車費,引起市民不滿,指港鐵作為公營交通工具沒有履行社會責任,坊間已有聲音要求政府回購港鐵股份。一旦港鐵全面私有化,市民擔心只會重蹈領展當年接手公屋商場、街市和停車場後瘋狂加租覆轍,車資可能有失控飆升風險,增加市民出行負擔。
此外,政府還可以透過發債來增加收入。由於港府的債務僅佔GDP的4.5%,屬於低債務水平,理論上有空間進一步大幅舉債。可是,美國十年期長債孳息率徘徊在4.4厘水平以上,推高各地政府和私人企業的發債成本,而高息環境將會持續一段長時間,意味港府將來發債成本會不斷上升,此時發債並非最佳時機。
情況似曾相識須勇氣破局
除了開源,政府亦應着眼於節流,恪守量入為出原則。當局早前已要求各部門在未來兩年削減1%經常開支,用來重新分配到新的服務計劃,但這並不足夠,還應把凍結或精簡人手、減薪等選項納入考慮範圍內。可是,後者觸碰到公務員利益,恐怕會遭到其強烈反對。
當前本港財政狀況,不能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情況類比,但即使現時政府財政儲備有6,500億元,比當年多出一倍,從收支角度看,同樣只能維持大約一年的支出。故陳茂波連日借機點出當前公共財政危機,而且外圍經濟疲弱,內地又自顧不暇,令情況變得更複雜,目的是讓市民感受到問題所在,有必要盡快採取應對行動,但箇中阻力重重,仍須敢於迎難而上,適度騰出資金,按優次緩急程度推進大型項目,為本港經濟增長打造新引擎,絕不能呆等經濟好轉才行動。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