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政策露端倪 多管齊下鼓勵生育搶人才
2023-10-26 00:00特首李家超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內容全面而充實,涵蓋方方面面,若將多項政策串連起來,可籠統形容為一份相當整全的人口政策,由鼓勵生育到搶人才,經濟發展朝產業導向規劃,背後目的均離不開為香港增添人口、吸納和留住人才,長遠解決人口持續下降問題。
《施政報告》對鼓勵生育政策着墨甚多,提議即日起向初生嬰兒發放一筆過2萬元現金獎勵,並提高其父母居所貸款利息扣除或住宅租金稅項扣除的最高限額至12萬元,直至該名同住子女滿18歲為止,以至抽居屋或申請公屋優先安排;同時為接受人工受孕的婦人提供最多10萬元稅務扣除優惠。
推多項育兒配套增生育誘因
當局鼓勵生育,皆因香港出生率持續下跌,夫婦平均子女數目由2012年1.28名跌至去年0.9名新低,疊加人口老化和移民潮,導致勞動力萎縮,制約了本港疫後經濟復甦和發展步伐。如何扭轉生育率下降、延緩人口老化,以及增加勞動人口,已成了無法迴避的問題。
事實上,全球各地都同樣面對生育率下降問題,各地均以派錢作為誘因鼓勵民眾生育。問題是不少人質疑港府派2萬元現金獎勵,未必足以鼓勵夫婦生育,故特首在《施政報告》中大耍組合拳,協助新生家庭有穩妥住所,在申請公屋時可提早1年上樓,若購買居屋則可優先揀樓。對居住在劏房的基層年輕夫婦來說,這無疑是相當具吸引力。當局亦明白到很多在職夫婦擔心沒時間照顧子女,又不放心將教養工作交給外傭,故《施政報告》建議增加幼兒中心名額和津貼、推展學前兒童課餘託管服務至全港各區,以及加強社區保母服務,提供育兒友善環境,從而讓夫婦積極考慮生育,並在分娩後安心繼續工作。
特首連串措施釋放出非常重視人口自然增長的信號,但畢竟生兒育女是人生中最大決定之一,夫婦有着很多考量。據政府消息人士透露,假如這些政策在3年內平均每年令出生率增加20%,以去年逾3.2萬名新生嬰兒計算,即每年額外增加6400名嬰兒,便可算取得相當不錯成果。
然而,即使市民響應生育,從懷胎十月到供書教學,至少要20年後才將孩子培育成才,是件長遠浩大工程,因此《施政報告》多管齊下推出多項短中期補充人口的措施。首先,儘管港府已批出逾10萬宗專才來港申請,仍會繼續着力搶人才,包括下月起將吸納高才通的合資格世界知名大學數目增至184間;推出新投資移民計劃,只要投資者在港投資總值3000萬元的股票、債券或基金,便可取得移居香港的資格,同時又宣布即日起對樓市印花稅減辣,合資格專才來港置業的辣稅由原本「先徵後退」改為「先免後徵」。這些措施既可吸納大批專才來港,紓解本港人才荒問題,又吸納一批有經濟實力投資移民,增強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的優勢,亦釋放更多潛在置業剛需,有助樓價止跌回穩。
此外,特首還提出要將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下個學年將八大院校的非本地生學額提升一倍至40%,令非本地生數目增至6000人,又致力把「北部都會區」發展成北都大學教育城,目的是從世界各地吸納更多優秀學生來港讀書,為本港擴闊人才儲備。
產業化增機遇成留人才手段
當局亦明白到成功挽留這些來港就讀的外地生的重要性,故《施政報告》中多次提及產業化,明顯是改變了過往規管者角色,透過設立8個全新或加強的專責辦公室,推出8份產業藍圖和行動綱領,加大了產業規劃導向功能,讓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結合,促進經濟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多新發展機遇和職位,使在港學成的外地生更願意留下來發展事業。
港府過往人口政策流於零碎,隨着少子化和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特首不得不認真處理,雖然《施政報告》中沒有明言,但若將大部分政策串聯起來,便不難發現隱藏了一套完整人口政策。期望相關政策順利落實,為本港人才庫造血,長遠提升生育率,推動香港可持續發展。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