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開大口」免談 巴士加價應與通脹掛鈎
2024-11-14 00:00九巴和城巴分別向政府申請調整票價,據報加幅分別高達6.5%和9.5%,理由不外乎燃油和工資成本增加、營運情況有變之類。消息一出,不少立法會議員和市民均感到不滿,畢竟「兩巴」去年中才加了一次價,現在再加似乎過於頻繁,加上申請的加幅遠高於去年與今年累計大約3.4%的通脹率,難免給人「獅子開大口」的負面觀感。政府作為公眾利益的捍衛者,必須嚴格把關,不能任由兩間巴士公司予取予求。
去年5月,所有專營巴士公司獲行政會議批准加價3.9%至7%,當時的背景是疫情結束後不久,百業蕭條,巴士公司需時恢復元氣,故此社會對加價多少有所體諒。事隔一年半,巴士公司經營環境已有改善,再申請加價肯定是不受歡迎的。事實上,過去一年國際油價保持平穩,甚至有下調,沒有為「兩巴」帶來額外壓力。至於為挽留人才而造成薪酬成本上漲,這是各行各業共同面對的情況,並非巴士公司所獨有,更何況,「兩巴」最近一次加薪的幅度僅約3.5%,相當溫和,和今次申請加價的幅度相距甚遠。
九巴去年已轉虧為盈
巴士公司經營狀況真的那麼糟嗎?數據顯示並非如此。單以九巴來說,根據母公司載通國際年報,2022年除稅後虧損4,990萬元,2023年已經轉虧為盈,錄得除稅後盈利1,150萬元。而載通今年中期報告顯示,在截至6月底為止的上半年,九巴錄得除稅後盈利2,190萬元,盈利比去年全年翻了一番,經營情況明顯改善,主要因為今年上半年車費收入高達34.399億元,較去年增加1.857億元,增幅5.7%。假如在此情況下大幅加價,未必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因為部分乘客可能會流失至更具競爭力的港鐵,最終得不償失。
當然,巴士公司並非不能加價,只是加幅要合理,要有說服力。政府在審批巴士票價調整時,考慮因素很多,除了上次加價以來的收益變動,還有市民的負擔能力和接受程度。似乎沒有理由認為,遠高於通脹率的6.5%和9.5%加幅是可以接受的。而城巴的加幅比九巴還要高3個百分點,則顯得更不合理,因為城巴沒有提供月票,九巴卻有提供。
「兩巴」開天索價也許只是一種博弈手段——先提出一個明知會被否決的高價,等待政府「壓價」,最後拍板的加幅看起來沒有最初那麼「極端」,那麼公眾就比較容易接受。巴士公司之前進行過這種操作,屢試不爽,利益受損的一定是市民。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政府已非常「關照」巴士公司,包括在收回西隧和大欖隧道後,容許巴士公司節省大筆隧道費,變相改善巴士公司的財務狀況。必須強調的是,政府沒有責任保證作為私人企業的巴士公司「必賺」,卻有責任保證市民的福祉切實獲得維護,所以並不是「兩巴」一申請就要批准,就算真的批准,也要確保加幅不超過通脹率,不要令市民的負擔百上加斤。此外,政府大可要求兩間巴士公司動用「專營巴士豁免隧道費基金」的盈餘,抵銷部分加幅,從而減輕乘客負擔。
巴士公司應增非票務收入
長期以來,巴士公司高度依賴票務收益,不像港鐵那樣,可通過地產項目賺取巨額收益。展望未來,巴士公司一定要變革,要想辦法拓展非票務收入。過往曾有議員提出招徠車站廣告、在車站開設便利店等舉措增加收入,這些建議具創意而且可行,值得一試。政府應在政策上予以配合和鼓勵,幫助巴士公司進一步改善營運狀況,以免它們有理由動輒申請加價。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