塱原自然生態公園 上月開放5000人到訪
2024-12-26 00:00政府藉着發展北部都會區的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機遇,決定收回塱原私人農地,發展為塱原自然生態公園,以保育及提升這片重要的淡水濕地的生態價值。塱原自然生態公園面積約37公頃,劃分為三個管理區域,包括訪客區、農業區和核心保育部分的生態區。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自然公園主任黃廣潮指,公園每年的經費約1900萬元,自上月9日開放予公眾參觀後,至該月底約有5000人到訪。
水對於塱原的濕地十分重要,黃廣潮介紹時指,淨化濕地主要分為三部分,首先是沉澱池,水深約90厘米,讓水中較大的顆粒沉澱到池底,然後會流入蘆葦池。蘆葦生長需要養分,正好吸收水中過多的養分,蘆葦的枝條亦可以阻隔水裏的微粒,因此蘆葦可作天然過濾、提升水質之用,蘆葦叢同時為生物提供覓食和棲息地。最後,水會流入淺水池,水深約30厘米,讓太陽光的紫外線殺死細菌,再流進灌溉水道。每個水池的出入口都有一個水閘,用來控制進入水道的水量。
生態友善農田租予農戶復耕
農業區則以生態友善的農業生產模式運作,鼓勵農戶使用天然肥料、生態友善的除草劑及除蟲劑,農業區內的部分農田更劃分為有機耕作區。黃廣潮表示,在塱原收地前,經統計當時有52個農戶,在逐一詢問他們的意向後,有39戶願意回來,因此便將農業區的農田租給他們繼續耕作。在租金方面,每名復耕農戶可租到的農田面積約2至3斗種,每一斗種每年租金為840元。
為方便農戶種植,公園以石籠建造全長約1.9公里的灌溉水道,以改善塱原灌溉水道,農戶可用水泵從灌溉水道取水,供農田灌溉。石籠灌溉水道具備生態及耕作友善的元素,石與石之間的空隙可讓泥土沉積,為植物提供了生長的空間,沿水道每隔100米加設小型動物通道,方便供小動物如蛙類等離開水道。此外,農田附近也有儲物室,讓農戶可以將農具放置在內,不用搬動。
為雀鳥過境提供覓食棲息地
生態區是公園的重點保育區,透過生境管理工作,種植合適的農作物、控制農田水位、清除外來物種、植物護理等,吸引雀鳥及其他濕地動物,為牠們提供合適的覓食、棲息及繁殖的地方,以保持及提升塱原的生態價值。黃廣潮指,有多個品種的雀鳥是公園特別關注的,俗稱禾花雀的黃胸鵐是其中之一,公園在生態區及訪客區種植稻米,讓牠們過境遷徙時,可以有棲息地和食物。
過去三年,公園內一些瀕危雀鳥數目明顯增加。公園在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分別錄得全球極度瀕危的黃胸鵐數量為27隻、55隻及46隻。在2021年,公園第一次錄得黑翅長腳鷸繁殖紀錄,鳥巢數量亦由2021年的5個增至2023年的42個。公園2021年發現5隻瀕危黑臉琵鷺,到2023年更錄得42隻,較2022年的26隻為多。在2023年及2024年錄得澳南沙錐和淺色斜痣蜻的紀錄,均為香港首個紀錄。公園自開放之後,亦錄得本港不常見的鳥類,如凍原豆雁、蘆鵐、鳳頭鵐等。
另外,塱原自然生態公園為便利訪客遊覽及教育體驗,設有訪客區,區域涵蓋了公園的大部分生境,包括稻米田、淺水池、蘆葦床、荷花池、通菜田、西洋菜田、乾農田等;亦提供訪客設施,包括濕地廣場、觀鳥屋、步行道和涼亭等,方便市民觀鳥及拍照「打卡」。
在管理公園方面,黃廣潮指,部門在編制上有27位同事負責公園的管理工作,涵蓋不同範疇,公園每年經費約1900萬包括清潔、保安等。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