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团队研LSF技术 证恐龙飞行「肌」理

2022-11-15 12:36

飞行恐龙的飞行状态,以往古生物学家只从生物骨头化石中,推断它们利用肩部及胸部肌肉提供动力。中文大学及国际古生物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利用雷射荧光成像技术(简称LSF),从以孔子命名的恐龙「孔子鸟属」化石样本中采集数据,发现支撑古代飞行恐龙扑翼的软组织,证实科学界对飞行恐龙早期飞行状态的假设。

研究团队透过雷射荧光成像技术,还原活跃于白垩纪早期的「孔子鸟属」,重现飞行的肩膀肌肉图像。 中大提供
研究团队透过雷射荧光成像技术,还原活跃于白垩纪早期的「孔子鸟属」,重现飞行的肩膀肌肉图像。 中大提供


「孔子鸟属」化石取样

中大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文嘉棋,联同临沂大学教授王孝理教授、美国科学进步基金会主任Thomas G. Kaye,及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馆长郑晓廷组成的研究团队,利用LSF技术集中检视依附着肩部与胸部位置的组织,并将数据进行定量骨骼重建,涉及近鸟类飞行恐龙化石样本多达一千多件,均存活于侏罗纪晚期及白垩纪早期、从中国东北出土,其中包括以中国哲学家孔子命名,活跃于一亿二千五百万年前的早期有喙鸟类「孔子鸟属」。

文嘉棋指,研究中的LSF数据证实了恐龙的祖先利用肩膀肌肉为上拍飞行提供动力,以及胸部肌肉为下拍飞行提供动力,使古生物学界能够更准确地重构早期的飞行能力。


肩胸数据重构动力

研究亦拆解部分早期鸟类缺乏胸骨的原因,参与研究的Thomas G. Kaye指,从LSF资料分析可见,早期鸟类如具标志性的近鸟龙属,其胸部位置结构较弱,无充分利用胸部的肌肉,因此在不需要胸骨的情况下,渐渐失去了胸骨。

研究中大部分化石样本,在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中展出;而研究结果,在国际科学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本报记者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