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明威 - 读范仲淹的《道服赞》|根本月报

2023-07-26 11:46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书法中,有一幅《道服赞》,是北宋名臣范仲淹(989-1052)唯一传世的小楷真迹。原幅宽约48厘米,后来装裱成横幅长卷(见中央局部图),钤有由宋至民国逾百枚鉴赏藏印,并有历代十多位名人的题跋。作为书法家的黄庭坚称范仲淹「其小楷笔精而瘦劲,自得古法」,在书法史上自有一定的地位。此长卷辗转多人之手,清代乾隆时入内府收藏,清亡后流散民间,幸得大收藏家张伯驹重金收购,1956年又与夫人潘素联名捐献故宫博物院。


文人营造淳朴气质

这篇赞是范仲淹应同年进士许琰为新制道服而写,序文先称赞友人「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道士举行道教仪式时穿着的服装称为「法服」,而日常生活所穿的道服当然不会同样严格整齐。自五代以来,文人士大夫以道装为时尚,至北宋更加风行。宋初文学家王禹偁有〈道服〉诗,首句「楮冠布褐皂纱巾」,便是木制道冠、粗布衣服和黑色纱巾之类,这与文人希望营造一种淳朴、飘逸的气质不无关系。当然,相较道士而言,文人的道服可以灵活多样,互相欣赏和赠送新制道服,是常见的社交活动。就算有官职的士大夫,闲居时也好穿道服。

赞文全文不长:「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虚白之室,可以居处。华胥之庭,可以步武。岂无青紫,宠为辱主。岂无狐貉,骄为祸府。重此如师,畏彼如虎。旌阳之孙,无忝于祖。」「虚白之室」、「华胥之庭」出自《庄子》和《列子》,表述清虚的心境才能达致自然无欲。文中用官服和道服作对比,点出骄宠会招致祸患,暗喻官场凶险,体现道家淡泊名利的立身处世思想。最后,范仲淹劝勉许琰善自抉择,不要辱没祖先。「旌阳」指的是晋代旌阳(今属四川)县令许逊,弃官学道后传播孝道,率民众疏治水患,得以全家升仙。许逊信仰唐初兴起,在宋代仍被朝廷倡导,所谓「旌阳之孙」,当是攀附同姓仙人而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道服赞》书于天禧年间(1017至1021),范仲淹30岁左右,赞文言简而意深,与50多岁时写的〈岳阳楼记〉,可谓一脉相承。读过〈岳阳楼记〉,都知此名篇是他应好友滕子京之邀而撰写。两人对道教可谓志同道合,有天滕子京将珍藏的道教上清派道籙给范仲淹观赏,道籙上画有符篆,是道士用来调动并役使鬼神的。在〈滕子京以真籙相示因以赠之〉一诗中,范仲淹说︰「服此上清籙,上清庶可攀。无为尘土中,草草凋朱颜。」服籙或指佩戴道籙以辟邪,也可能是吞服,凭借真籙的神秘功效以避老死之苦。

从范仲淹和另一位名臣韩琦的往来书信中,可见养生之术也是他们的共同话题。如范仲淹认为人是天地之气所派生,因此要珍惜和保养体内的精气,认同道经说的「积气成真」。他深信「咽津之术」可以「节慎补气」,即用舌头在口腔内搅动,再将积聚的津液,分成小口几次咽下,常常作为气功内丹术的辅助手段。

不知范仲淹是否相信长生不死,但超尘贶俗之心却是可以肯定。他〈灵乌赋〉中「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大无畏态度,为人所熟悉,但从其道教情怀,可以窥见范仲淹精神世界的另一个侧面,加深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文:香港大学中国历史研究硕士同学会司库邝明威

本栏为香港大学中国历史研究硕士同学会与《星岛日报》教育版联合出版。对原文有兴趣的读者可到港大中国历史研究硕士同学会网页下载:http://machsaa.googlepages.com

本栏欢迎院校学者投稿,分享个人学术见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为限,查询及投稿请电邮︰[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3年7月26日教育版专栏「大学之道」


延伸阅读:

林皓贤 - 沙田车公传说小考|根本月报

马冠尧 - 1924年香港向世界展示的广告|根本月报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