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上市场到室内街市 改善衞生 配合时代变更|悦读历史

2024-08-23 14:00

今日的新式街市整洁、乾爽,又有冷气,从前的「市集」及「墟市」既没有冷气,地板湿漉漉,甚至有衞生问题。街市作为衣食住行的其中一环,自然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会配合时代不断变更。

建华集团以「香港街市」品牌管理多个领展商场街市,亦拥有数十个冻肉、蔬果、超市等零售店品牌,包括「本湾水产」和「FRESH 新鲜生活」。图为建华集团旗下品牌「领鲜」,位于建华管理的竹园市场的分店。(维基百科图片)
建华集团以「香港街市」品牌管理多个领展商场街市,亦拥有数十个冻肉、蔬果、超市等零售店品牌,包括「本湾水产」和「FRESH 新鲜生活」。图为建华集团旗下品牌「领鲜」,位于建华管理的竹园市场的分店。(维基百科图片)
Chan'Blog 游摄天下图片
Chan'Blog 游摄天下图片

咸水草扎鱼肉菜

昔日胶袋未普及时,街市商贩用咸水草来扎鱼肉菜。如扎冬瓜,以水草头穿过原片冬瓜的中心绕一圈,沿顶端瓜皮打两圈一结便可以,像古时穿铜币一样。又例如鲜鱼亦如此,鱼贩会利落地划破鲜鱼一节背鳍,由腹鳍绕上咸水草,之后再在背鳍破口打个结,大功告成之后,鱼身依旧跳跃晃动。即使容易破碎的豆腐,亦可。只要用一张报纸和一条咸水草,报纸包成漏斗形,豆腐放入纸漏斗中,以一条水草扎起,豆腐便可安全回家。
随着胶袋出现,这些一张报纸一条水草走天涯的日子也成过去,各位无缘一会。

鱼档师傅示范用一条咸水草扎起鲜鱼
鱼档师傅示范用一条咸水草扎起鲜鱼

鲜肉一级冻肉次级

在上世纪60年代前,香港人大多只吃新鲜食物,基本不吃冻肉。当时也不是没有大规模的冷藏商店,例如牛奶公司和亚洲公司等。不过一来普罗大众家中仍未有雪柜;二来饮食文化不同,认为冻肉是次级食物,味道不佳;三来当时新鲜肉类并不昂贵,故而在街市不会找到任何冻肉店。
据1951年10月3日《工商晚报》载,华人原喜食新鲜肉类,惟以澳洲冷藏似较鲜肉廉,才颇多向肉食店采购。及至60年代,市政局开始在街市发牌给商贩开设冻肉店。自此之后,大众开始慢慢接受这种食物文化,而设有冷冻设施的街市店铺数量亦不断增加。时至今日,大家已接受了冻肉文化。

1950至1960年代一般香港家庭环境

云游天地Blog图片
云游天地Blog图片
云游天地Blog图片
云游天地Blog图片
云游天地Blog图片
云游天地Blog图片
云游天地Blog图片
云游天地Blog图片
云游天地Blog图片
云游天地Blog图片
云游天地Blog图片
云游天地Blog图片
云游天地Blog图片
云游天地Blog图片
云游天地Blog图片
云游天地Blog图片
云游天地Blog图片
云游天地Blog图片

1960年代雪柜广告

欧美广告
欧美广告
 本地广告(Carousell图片)
本地广告(Carousell图片)

街市前身名墟市

街市最早的源头可追溯至「市集」、「墟市」。清代时,新界地区已有「大埔」,1951年又建成「联和墟」。但大家要留意「市集」和「墟市」有不同,前者是在街道两旁摆放不同大小摊档,而后者是不定期的,通常出现在乡镇地区,只要举行墟市,附近的居民就好像庆祝节日一样,到墟市趁热闹,所以便有「趁墟」一词。
「墟市」的商贩大多是附近的居民,他们都会在墟市开市日摆售自己所种的蔬果、饲养的禽畜、腌制的酱油等。墟市的热闹、叫嚣情况能与现在的年宵媲美。香港开埠后,香港岛和九龙半岛先后出现路边街市,如妇人挑着大竹箩,放下板凳,叫卖菜蔬等,其中最早出现的街市便是在1840年代已有的嘉咸街街市,一直至今。

1960年鹅颈桥街市
1960年鹅颈桥街市

1950至1960年代广东道的露天街市

 Facebook《老香江怀旧历史照俱乐部》群组图片
Facebook《老香江怀旧历史照俱乐部》群组图片
 Facebook《老香江怀旧历史照俱乐部》群组图片
Facebook《老香江怀旧历史照俱乐部》群组图片
 Facebook《老香江怀旧历史照俱乐部》群组图片
Facebook《老香江怀旧历史照俱乐部》群组图片
 Facebook《老香江怀旧历史照俱乐部》群组图片
Facebook《老香江怀旧历史照俱乐部》群组图片
 Facebook《老香江怀旧历史照俱乐部》群组图片
Facebook《老香江怀旧历史照俱乐部》群组图片
 Facebook《老香江怀旧历史照俱乐部》群组图片
Facebook《老香江怀旧历史照俱乐部》群组图片

联和市场

1951年启用的联和市场,是战后新界北区第一个墟市。(香港建筑中心图片)
1951年启用的联和市场,是战后新界北区第一个墟市。(香港建筑中心图片)
市场已于2002年停用;2018年开始活化工程,完成后将成为售卖本地农产品的城乡生活馆。(香港建筑中心图片)
市场已于2002年停用;2018年开始活化工程,完成后将成为售卖本地农产品的城乡生活馆。(香港建筑中心图片)
活化后的联和市场(香港建筑中心图片)
活化后的联和市场(香港建筑中心图片)

街市紧扣民生

建市政大楼改善衞生

街市,顾名思义是指街上的市场。大家在街上购物优点甚多,一则方便快捷,不用走进大厦内;二则易于叫卖吸引坊众购买。街市其实是源自墟市,英国开埠前,香港属于新安县管辖。在《新安县志》中,记载了不同的墟市,包括葵清墟、盐田墟、大步墟、圆朗墟、石湖墟等。
1844年,香港制订第一条有关公共衞生的法律。当时,政府认为香港衞生不佳,引致英人染病死亡。因为当时的露天市集被英政府视为污秽不洁,是疾病的源头,所以政府加强有关的监管。1858年,政府在上环兴建了上环街市,即旧上环街市的南座。
战后,市政局大力兴建「街市大楼」,希望将街上摆卖的商贩搬迁到大楼内,令街上道路畅通和改善衞生情况。当时街市大楼的设计主要是一座有2至3层左右的大楼,地下的一层通常是售卖货物的地方,而二楼则是少量摊档及小贩管理队的办公室等。根据1963的《市政局年报》得知,不少小贩也不愿意搬入街市大楼,担心影响生意。市政局议员更曾讨论应否继续兴建街市大楼。后来,市政事务署职员多番游说,不少小贩才改变想法。
随后,市政局开始兴建新式的综合式市政大楼,除街市外,更有其他康乐设施例如图书馆、体育场地等。根据1980年《市政局年报》记载:「兴建新街市有两大目的:其一是给原有旧街市的租户提供更佳的营业枱位及现代化设备;其二是容纳街上贩商,藉此减轻道路挤迫。」而第一座新式市政大楼位于牛头角。

旧上环街市南座现为上环市政大厦(Google map截图)
旧上环街市南座现为上环市政大厦(Google map截图)
牛头角市政大厦于1981年11月落成启用,1990年曾进行扩建工程,增加街市楼面面积及增设公共图书馆。图为牛头角市政大厦近貌。
牛头角市政大厦于1981年11月落成启用,1990年曾进行扩建工程,增加街市楼面面积及增设公共图书馆。图为牛头角市政大厦近貌。

领汇上市街市私营化

1953年12月25日,石硖尾发生大火,政府为了安置灾民,改变了原有的房屋政策。不同类型的公营房屋诞生,其中一些屋邨亦设有街市。这些街市并非由政府的市政部门管理,而是由房屋部门管理,主要照顾邨内居民的日常生活。
2005年,本港的公共屋邨街市管理发生颇大的变化,同年11月,香港房屋委员会将辖下的180项零售和停车场设施通过「领汇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领汇)分拆上市,当中包括了房委会的街市。自此之后,领汇已成为一间私营机构,完全独立于房委会。房委会亦不可能干预领汇公司日常管理和运作。2015年,领汇改名为领展。
时至今日,领展管理多个鲜活街市,不断优化街市,将传统街市改造成为摩登街市。如安装中央冷气系统、翻新地面、墙壁、照明系统及排水系统。另一方面,一些市民批评私有化街市后租金增加,小商贩被迫结业,最终羊毛出在羊身上,物价提升,影响生活素质。

相关文章:香港公屋发展史 公屋源于一场火灾|悦读历史

领展「鲜活街市摄影集」相片
领展「鲜活街市摄影集」相片
领展「鲜活街市摄影集」相片
领展「鲜活街市摄影集」相片

文:陈志华老师、星岛中学学生报《S-FILE》编辑部;图:星岛图片库、香港街市老香江怀旧历史照俱乐部云游天地Blog香港建筑中心Chan'Blog 游摄天下领展「鲜活街市摄影集」、网上图片

相关新闻:

大棋盘︱叶刘落区「数吉铺」 行会召集人身份遭质疑

北上消费影响蔓延 建华称北区街市生意跌 吁零售商要变 集团拟外拓澳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