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討公院開藥量 堵截藥物轉售圖利

2024-08-14 00:00

有消費者在電商平台網購滲透性瀉藥「乳果糖」,卻收到一瓶貼上公院藥物標籤的藥物,懷疑有人轉售公院藥物圖利。事件再次曝露公院醫生開處過量藥物所衍生的問題,病人如何處理吃剩的藥物,卻沒有任何機制,故當局有必要正視問題,盡快研究解決方法。

近日有人在網上貼文,指HKTVmall網購平台旗下商戶轉售公院藥物。該名懷有身孕的買家收到藥物後,發現藥瓶上貼有佛教醫院和病人名字的藥物標籤,對平台的貨源感到懷疑,曾向電商平台作出投訴。HKTVmall證實事件發生在去年5月,已將有關商店下架,重申商戶須提供有效供貨證明,一旦發現違規,將會對商戶作出處分,有關商戶亦須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亂丟藥物污染生態食物鏈

倒賣公院藥物並非新鮮事,過往偶爾發生,通常放售者會先行撕走印有病人個人資料和公院藥物標籤,但今次卻首次在大型電商平台出現,最匪夷所思的是放售者或商戶竟然沒有將公院藥物標籤撕掉。轉售公院藥物圖利事件不時發生,究其原因是公院醫生濫開藥物,通常對慢性病人會一次過處方16周藥物,有的更誇張地開處425天藥物。醫生這樣做是因覆診時間太長,動輒要等上逾半年,擔心病人斷藥,又顧及病人可能是長者或不便於行,在開藥時寧多勿少。

醫生此舉看似為病人着想,實際上卻是慷納稅人之慨,因16周藥費病人僅付15元,醫生開處藥物越多,公院開支越大,醫管局每年花在藥物開支逾96億元,佔總開支約10%。病人在病情有所好轉時,往往會自行停藥,以致家中囤積了大量吃剩的藥餘,不但造成浪費,亦為如何處理有關藥物而大感頭痛。通常病人會將藥餘或過期藥物丟棄,可是這樣做會污染水源和土壤,最終經由農作物、食水或海產被人體吸收,當中的抗生素會令生物和人體產生抗藥性,催生超級細菌。

由於公院開處的藥物大多是正貨,有病人家屬索性將藥餘轉售圖利,有的賣給相熟藥房,有的在社交平台兜售。今次個案是有網上商店通過電商平台的高流量和物流支援,直接將藥物送到顧客手上,某程度上反映其建立了穩定入貨渠道並蒐集大量公院藥物,才能長做長有,轉手賺利。
藥餘回收勿單靠民間力量

事件凸顯公院藥物開處後,難以監管其實際用途和去向,故醫管局要減低藥物浪費和被轉售圖利,最有效方法是盡快檢討開藥量,由現時一般最多一次過開16周藥減至4周藥,控制病情的關鍵藥物藥量會開足,但一些只在有需要時才服用的藥物,如止痛藥應酌量開處。當病人藥物將近吃完,又未到下次覆診見醫生,可憑免診領藥單到公院取藥,通過分期取藥有望減少病人家中的藥物剩餘,亦有助減省公院藥物開支。

畢竟藥物是化學製成品,處理不當會污染自然生態環境,外國、澳門和台灣均有藥餘回收制度,可是香港在這方面滯後,當局只強調藥物因無法確定有否適當保存,不會再重複使用,只呼籲市民不要在家中儲存過多藥物。目前只靠民間機構不時在社會回收過期或剩餘藥物,再交予環保署認可機構進行焚化,並提升公眾對藥物棄置問題的關注,但這並不足夠,還須政府認真考慮建立回收藥物機制,才能更有效處理問題。

此外,HKTVmall平台商店出售公院藥物,雖說主要責任不在平台,但平台亦有責任釐清旗下商店的貨品來源,也沒及時根據用戶的評論注意商戶的問題,直至事件曝光才有所行動。事實上,市民在網購前應多參考商戶評分或產品評論,然後才作出是否選購的決定。衞生署亦應定期巡查網購平台,確保產品的安全性和符合法例,當發現有違規者便應嚴厲執法。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