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格输入湾区医生 资格审查严把关

2022-06-24 00:00

因应医护流失率急增,医管局决定推出大湾区医生交流计画,引入内地有经验医生来港,纾缓人手荒。此举绕过现行法例的规范,在医院人手出现青黄不接之际,仅属救急权宜之计,相信会引起业界非议,当局须加强解说,释除医护疑虑,亦须确保引入的内地医生资格符合国际医术水平,并有丰富行医经验,才能让市民安心。

医管局主席范鸿龄宣布,将于下半年从大湾区三甲医院引入有经验水准的医生,包括早前曾来港支援抗疫的医护人员,到本地公立医院帮手。初期以邀请西医为主,他们在港待遇,与海外来港医生一样,目前正与广东省衞健委商讨,用轮替制度,每人来港不超过一年,希望首批可以有五至十名医生。他不排除将来还会招募内地护士、中医和其他医疗职系人员。
外援来港寥寥成效待观察

医管局急于引入内地医生,皆因公院医护离职问题严重,截至四月的过去一年,全职医生流失率达百分七点九,即有约五百名医生离职,比上个年度的百分四点六为高,至于全职护士流失率更高达百分九点五。在疫情再现反弹之际,医护人手严重短缺,随时令问题雪上加霜,须设法尽快增聘人手「补血」。

当局明白到医生荒日趋严重,去年修例引入海外医生,早前公布的首两批认可医学资格的五十所海外医学院,希望可纾缓人手。尽管当局敞开向海外医生招手的大门,但雷声大雨点小,至今申请人寥寥可数,成效仍有待观察。

面对人手短缺,当局唯有另辟途径,绕过现行法例安排,以引荐方式从大湾区三甲医院招聘内地医生,包括年初来港支援抗疫的医生,申请有限度注册来港工作,采用轮替制度,一来他们曾来港支援,对公院运作模式已有一定了解和认识,可缩短与本地医护的磨合期,而且懂说粤语,与病人沟通没难度,抵埗后便可埋位工作。二来工作期限仅一年,人数亦相当有限,让本地医生和准医科毕业生不会产生饭碗或升迁机会被抢的感觉,愿与对方合作。

虽然医管局有意向曾助港抗疫的内地医生率先招手,这批医生或许对处理疫情经验丰富,但未来透过交流活动来公院却可能分派到不同科室工作,是否可以同时诊治和照顾不同病情的病人需要,而且其专业资格是否获医委会特别注册委员会认可,都需要认真处理好,毕竟特别注册委员会在审议认可医学资格名单中,暂时内地仅复旦大学获承认。若要引入大湾区医生帮手,委员会须加快审议馀下五十所医学院资格,希望有更多内地医学院入围,尤其是邻近香港的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一旦这些医学院上榜,意味其医学水平可与国外一流学府媲美,便可增强市民对引入大湾区医生的信心。
宜检讨轮替免磨合期不断

此外,若内地医生来港交流,经过一番磨合后渐渐融入公院运作后,却因轮替期届满须返回内地岗位,由另一批内地医生接替交流,本地医护和病人又要重新磨合,互相适应,未免浪费时间和资源,医管局应设立机制跟表现良好的内地医生续约,并须定期作出检讨。

在医护短缺下,为免公院运作受影响,医管局以弹性手法,透过交流方式引入内地医生救急,是值得尝试,但同时亦要在引入海外医生方面继续拆墙松绑,以两条腿走路,外援内援并重,才能解决医生荒,让市民获得适时适当医疗服务。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