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历史建筑 有勇无谋难持续

2022-06-07 00:00

正当议员致力拯救活化计画泡汤的珍宝海鲜舫之际,有团体和学者指佐敦一幢面临清拆的三级历史建筑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要求将其评级提升为一级历史建筑,争取更好保育。事件再次反映在香港要活化古旧建筑并非易事,不能一味讲求历史、建筑和社会价值,若没有一套可行营运模式做到自负盈亏,保育项目难以持久。
特首林郑月娥前年在施政报告中提出「跃动港岛南」计画,其中一个重点项目是将因经营困难而结业的海鲜舫活化,打造成南区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但因海洋公园陷入财困不愿接手,又无法找到第三者营运,结果海鲜舫决定于月底被逼黯然移离本港。七名立法会议员日前联署要求港府积极研究保留有四十六年历史的海鲜舫,甚至有议员提出让马会接手项目。然而海鲜舫历史短,本身是艘趸船,且模仿宫廷建筑,毫无原真实性,根本算不上古迹,充其量只具带来集体回忆的社会值而已。
六成机构未能自负盈亏
社会各界对海鲜舫将成历史大感欷歔,有团体却为佐敦一幢有八十五年历史的战前洋楼发起保育诉求行动,指透过口述历史,发现该幢旧楼是全港唯一仅存与日占时期英军服务团情报行动有关的民间建筑,屋主更因抗日而牺牲,极具历史意义,有必要探讨更好的保育方案。
海鲜舫和佐敦战前洋楼突然引起社会关注,甚至有人要求政府介入推动相关活化工程。不过,在香港保育历史建筑绝不容易,因不少历史建筑都属于私人拥有,即使古旧建筑物被列为一至三级历史建筑,但因没有法例规管不得清拆,在缺地情况下,业主大多倾向将旧建筑拆卸用来兴建新楼,而社会亦不支持政府用公帑来收购,结果是很多历史建筑最终难逃被清拆的命运。
港府过去也曾介入保育历史建筑,如景贤里和主教山配水库,但极为罕有,因在清拆时曝光引起舆论批评,当局才插手补救,并列为法定古迹。当局往往倾向鼓励业主保留历史建筑,即使有业主愿意捐出历史建筑,但后续的保育活化工作绝不是将其视为古迹那么简单,因若不能将其特色呈现,或活化成公众和游客涌来参观和使用,最终因游客少而被逼关门。
因此,历史建筑是否值得活化保育,须有整体计画,在活化过程中赋予该建筑新生命,交由谁营运是非常重要,因营运者须有创意点子,吸引市民或游客络绎不绝前来参观这个旅游景点,并要有切实可行的营运和商业模式,若没有好的营运模式,无法做到自负盈亏,最终难逃经营不善厄运,也让之前投入的续命资金付诸东流。
保育讲心还须量力而为
本港原本有十九个非牟利机构营运活化历史建筑项目,当中三个因营运者中途离场交回政府,而岭大早前成功邀得逾半营运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逾八成机构担心保育和营运如何做到收支平衡,当中有逾六成机构至今仍未做到自负盈亏,凸显保育要做到收支平衡是一项重大挑战。
保育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凡看到有集体回忆或历史建筑,便不惜一切就揼水拯救,以海鲜舫每年维修保养动辄几百万元,非常烧钱,若未能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活化营运模式,贸然介入,不管是政府抑或马会,最终都可能卷入泥潭。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