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队亚运丰收 推动体育产业化

2023-10-03 00:00

香港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表现越来越优秀,继前年东京奥运夺得1金2银3铜佳绩后,目前在杭州亚运会上累计夺得6金15银20铜的成绩。未来国际体坛盛事接踵而来,本港运动员要再接再厉为港争光,港府除了继续投放更多资源加强运动员培训,亦要尽量做到资源公平分配予不同体育项目,并进行更全面规划,让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

本港体育政策在过去20年朝着「精英化、普及化、盛事化」方针发展,从张家朗夺得花剑世界第一宝座、何诗蓓在多个游泳赛事中屡创佳绩,展现世界级实力,反映精英化已初见成效。
精英化初见成效惟模式趋功利

当局投放在培训精英运动员的资源,由10年前的2亿元增至现时10亿元,体育学院除了为42项精英项目提供科学化训练外,对全职运动员提供每月资助7,130元至4.1万元不等,视乎所属精英级别而定,若在奥运或世界锦标赛中夺得奖牌的「精英甲+」级运动员可获4.1万元资助。体院更与中学、八大有合作机制,安排运动员弹性上学、保送入大学,让运动员可安心地双轨发展学业和体育。

尽管精英运动员培训计划让一些年轻优秀运动员可无后顾之忧,全情投入训练和比赛,但计划被指越趋功利,只根据排名、成绩和奖牌来划分资助额度,若运动员在资助周期没有取得奖牌,便面临降级削减资源命运,令其要在追求理想和谋生之间作取舍,因微薄资助不足以糊口。又如桌球被剔除出亚运比赛项目后,当局对桌球的资助也戛然叫停,不但扼杀了一些具潜质的运动员,也窒碍有关运动的发展。

运动员成功,很大程度是靠自己艰苦努力训练,而要培养更多优秀运动员,需要有足够场地供其频密操练。可是,本港体育场馆严重不足,以致很多运动员落场操练时间不足,影响到其提升实力技能。再加上运动员生涯短暂,30多岁便要退役,退役后职业前景有限,令很多家长都反对子女投身运动界,让很多有潜质人才流失。

政府锐意推动体育发展,即使焦点仍落在精英化,也不应漠视非奥运、非亚运及非精英体育项目,只要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中表现优异,也应给予一定资助,务求让其有发展空间,争取百花齐放。

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应为本港整体体育发展制定长远规划,针对训练场地不足制约运动员潜力发挥,尽快检视在启德体育园明年竣工后,还欠多少硬件设施须加强建设,并鼓励本地大学与体院和多个体育总会加强合作,研发传感器、比赛模拟技术等,使训练更科学化来优化精英运动员的装备和提升训练水平,让其在国际大赛中有更出色表现。
引导亚运效应推动体育普及化

当局亦要聚焦如何推动体育发展产业化,使其可持续发展。虽然香港运动员在马拉松或七人榄球表现并不出众,但却成功将这两项运动打造成一张名片,只要能好好经营,将相关有形和无形产品结合形成一条运动产业链,不但有助该项目发展,更可为本港带来经济效益。以七榄赛事为例,涉及赛事营运、体育营销、转播等范畴,还可带动周边商品如波鞋、球衣、特别版榄球的销量,并吸引游客来港观赛,为球场、酒店和食肆带来生意。假如其他运动也在产业化过程中办得有声有色,让运动员有机会打出名堂,还带动运动经理人、赞助制度、运动旅游,让年轻人看得到前景,不愁退役后还能从事相关幕后工作,更积极投入运动员行列。

香港运动员在奥运和亚运某些项目相继取得佳绩,通常会掀起年轻人一窝蜂学习剑击、游泳热潮,当局若能将这股热潮引导到不同运动,并鼓励市民持之以恒参与,将有助推动体育普及化,为各项体育项目持续补充有潜质的新血,在有系统和科学化训练下,运动员将在未来国际比赛中获得更多更高名次。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