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上半年百项盛事 展览主力料旅客飙5成

2024-12-18 00:00

政府公布明年上半年盛事,当中新加入三项赛马相关的盛事。
政府公布明年上半年盛事,当中新加入三项赛马相关的盛事。

发展盛事经济并非一蹴而就,政府上月公布明年上半年盛事,预计可为港带来84万名旅客和33亿元消费额。与今年同期相比,明年部分类别的盛事数量有所变化,其中展览数字上升,占所有盛事的3分1,会议论坛及公众活动数量则下降逾半。此外,有67.5%盛事与今年相同。要量化盛事效益,各界人士建议,可按活动规格、旅客人数、经济效益及媒体触及率等制订关键绩效指标(KPI),并要衡量盛事有否带动本地相关业界发展,以真正发挥盛事的最大价值。 

政府已公布明年上半年的「香港盛事年表」,最新版本(截至本月初)上共有93项盛事,预料吸引84万旅客来港参与,对比今年上半年盛事约55万名旅客参与,增幅逾50%,估计会带来33亿消费额,经济增加价值约18亿元。

本报将明年上半年盛事,扣除友邦嘉年华以外的13个「跨年」项目,按照会议论坛(12项)、展览(29项)、文化艺术(12项)、公众活动(8项)、运动赛事(14项)和本土文化(4项)分类,当中展览占约3分1(36.25%)、运动赛事占17.5%、会议论坛及文化艺术项目各占15%。

与今年上半年盛事数量对比,会议论坛的数量由31项下降至12项,公众活动由20项下降至8项,文化艺术、展览则分别增加4项及6项,另两范畴(运动赛事、本土文化)数量维持不变。
展览占3分1公众活动减半

细看每个项目,明年上半年有54项(67.5%)盛事与今年相同,另有9项(11.25%)为今年有举办,明年升级为盛事,其中3项与赛马相关,包括「好运1月1」、「农历新年赛马日」及「宝马香港打吡大赛」,相信与《施政报告》公布发展赛马旅游有关。其他项目包括元宵彩灯会、「Fashion Access时尚汇集」,以及「APLF亚太区皮革展」等。

至于今年没有举办的项目有17项(21.25%),包括保龄球赛、乐团Coldplay演唱会,以及艺术文化类的展览等。盛事的主办方有一半为私营机构(41项),接近一半为公营主办(36项),另有3项为公私营合作模式,全为本港传统节庆活动,如包山嘉年华、长洲太平清醮及龙舟邀请赛。

今年发展「盛事经济」以来,各项盛事的效益屡受质疑。年初政府介绍盛事统筹协调组,谈到会为盛事经济订立KPI,最快明年落实,其中一个是盛事的数量;上月当局指,以旅客数量、其停留天数,以及旅客平均消费额,可推算旅客在港消费,得知经济效益。

旅游学者黄家荣说,旅客经济效益向来难以量化,据知现时是旅发局派员在机场对离境旅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在港消费情况及曾到访的地方,「但始终难掌握全面情况,宜多做调查,掌握第一手资讯。」他说,现时数据未足以支持盛事有成效,希望政府尽快找到量化的方法,沉冤得雪。
学者吁量度访客「欣赏指数」

本报向各范畴的业界人士收集意见,就制订KPI提出建议。当中不少与政府就大型体育赛事「M品牌」及「文化艺术基金」的标准相近。立法会议员江玉欢提醒,不同的项目KPI应有不同,如香港想吸引过夜及较高消费旅客,批出较高资助项目时,应以吸引该类客源的数量作指标。

她说,纵观世界其他资助,衡量带来多少外地过夜旅客、对推广及提升当地的形象的效应,建议本港在审批资助时,设定基本条件、一般要求,以及因应个别类型项目的指定要求,「整体要带来经济效益、提供机会及符合香港政府定下的优先范嚋。」

恒生大学社会科学系高级讲师陈永浩说,除计算访客人数外,可采用较实际的指标,如「欣赏指数」,较易知道访客对各种「盛事」的满意度。

参考「M品牌」、「文化艺术盛事基金」及2009年至2017年推出的「盛事基金」(见表二),三者审批标准除了评估活动性质、其重要性及财政状况,在经济效益的量度更阔,包括评估盛事产生的工作机会,以及带动游客额外的经济活动和消费。

媒体覆盖率及市场推广计划也是其中标准。大型体育活动事务委员会副主席、立法会议员郑泳舜举例,上月举办的香港六人板球赛,该运动项目在港未算普及,明白市民或有疑问,但该盛事在数十个国家,包括伊斯兰国家播放,「正是香港想争取的客群。」他认为,香港亦应想办法帮助该类有潜质的盛事。

参与人数、经济效益有数可计,但媒体覆盖率该如何订立标准?高诚公关(Golin)香港总经理杨晓铃说,盛事大小不一,加上香港盛事刚起步,可以参考其他地区规模相近活动的媒体触及率,作为基准。                

三项资助的另一共通点,是评估盛事有否促进本地业界发展。文化评论人胡恩威说,近年香港不停举办盛事,但不少人感受不到盛事为他们带来的好处和利益,「美斯访港固然吸引,但同时能否拨资源资助18区青年足球活动,令青年得益?」
政府重数字 部分持份者未受益

他续说,政府注重数字,「趁墟式」的活动较易达标,「但办艺术活动,对本港的艺术家或艺术界有多少助力?」他另以书展为例,年年举办,亦多人进场,但值得反思是作家的地位有否因此得到提升、阅读风气有否增加,「似乎未能触及到核心问题。」

经修正的文化艺术盛事基金,便要求盛事至少有1项与本地文化、艺术及创意产业的合作或交流活动。有体育界人士认为值得参考,「能够参与其中,对本地年轻选手或有梦想的青年而言,是难得的体验。」

另有意见指,单看数字未免狭隘,文化艺术盛事有难以量度的「无形效益」,不能与其他范畴一概而论。资深艺术行政人员Moon说,参加者的满足感、心灵安慰,以及对艺术的启发等,都不易计算,属于无形的得着。

香港品牌网站上,以「全城市民所期待」形容本港盛事,但胡恩威不讳言,本港欠缺盛事之都的氛围,认为政府有需要思考如何构建,「这才是衡量活动成功与否的KPI,如果能令大家叫好,一起摺起衣袖去拼搏,便成功了。」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