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本地生」 解外来人口抢资源矛盾

2025-01-23 00:00

特区政府近年推出各类吸纳人才计划,从增强香港竞争力的角度看,绝对值得支持。唯人才计划受养人以「本地生」身份入读本地学校的现象,包括在知名中小学插班、以及所谓「考试移民」的问题,亦相当突出。毋庸讳言,问题的症结在于「本地生」定义太过宽松,对此教育局已明言检讨,方向正确。希望政府在「抢人才」之时,做好平衡,确保珍贵的教育资源可获得公平合理的分配。

根据现行机制,获入境处首次签发受养人签证时未满18岁的学生,被视为本地生。受养人有权在香港接受教育,这是没有争议的,但假如受养人取得签证后并没有来港定居,却可藉「本地生」身份,和真正的本地生一起经DSE考入本地大学,享有同样的录取机会和缴付同等学费,那就可能涉及公平的问题。
受养人未必来港定居

对许多内地家庭而言,内地教育体系竞争太过激烈,子女被逼承受巨大学习压力,对其成长未必有利。竞争相对不激烈、比较重视全人发展的香港教育制度,便成为内地家长追捧的对象。而本港近年推出的各类吸纳人才计划,为他们大开方便之门。

最近几个月有许多媒体报道,部分受养人以自修生身份报考DSE,考前在深圳补习社参与高强度的应试操练,积极争取佳绩。相比之下,香港本地生却受限于课程安排,不太可能参与同等强度的操练,此外还得参与体育、音乐等课外活动,所以两个学生群组之间的竞争,很难说是公平的。

相比其他地区,香港教育政策对「本地生」的定义确实非常宽松。在邻近的深圳,户籍从外省迁入广东省的应届考生,须具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连续3年学籍,并且实际就读。但在香港,不仅对所谓「考试移民」不设在本地中学就读的要求,甚至还容许他们享受本地学费资助,如此慷慨的政策,不可能不加剧资源挤兑。

改革是必须的。教育局表明检讨「本地生」的定义,值得一赞。但具体应怎样改呢?大家不妨集思广益。其中一个可以考虑的措施是:加入学生在入读大学前必须通常居港3年的要求,否则便不能享受本地学费资助;另一可以考虑的做法是:考生父母其中至少一方为香港永久性居民,方可被视作「本地生」。
「考试移民」加剧资源挤兑

香港受资助大学学额仅1.5万个,真正的本地生早就为此「争崩头」,加上一些人有心滥用,「内卷」现象早晚必在香港高等教育界出现。这不是危言耸听——根据考评局最新数据,4月1日开考的DSE逾5.5万人报考,自修生人数按年激增37%至逾1万人,其中内地生占约2700人。数字上的增加,一方面反映香港考评制度的软实力有增无减,这是可喜的,另一方面却反映「僧多粥少」的情况加剧,实在令人忧虑。

为了加快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和国际专上教育枢纽,适量吸纳各类人才是必须的,而他们带来的受养人,亦可纾缓本港人口老化的问题,对香港保持长远竞争力有积极意义。对于各类人才及其受养人,我们自然要抱持欢迎的态度,鼓励他们融入香港,为香港的未来作出贡献。但与此同时,对于本地家长的忧虑,政府亦要正面回应,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给真正的本地生,达致取录上的公平。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