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开心迎复课 歧视却在暗角中
2022-04-29 12:16
今天,自校复课了!跟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打招呼,不自觉地说:「几个月没有见面了!」真的,一月停止面授,二月宣布把暑假调至三四月,加上复活节假期,终于又再和同学见面了。这三个月,感觉都几漫长,期间,上学考试取消了,毕业专题的口头报告延后了。这几个月,体验了世事常变的道理。
引颈期盼的「恢复面授」,终于来了,但是却加多了不少限制。除了本来的口罩令、洗手、量体温、禁止午膳、不能全日授课等限制,现在又加多了每天快测、未打针的同学不能参与非学术活动的新限制,而且,全体教职员及九成学生打齐两针,才能申请全日面授上课,要全日面授的难度又增加了。
当欧美全面开放,甚至解除所有防疫措施之际,香港则未知何时可以解禁。回复正常,彷佛是一件天方夜谭之事。防疫固然重要,但当防疫措施愈来愈严格时,社会是要付出代价的。
教育工作,是要让学生懂得人文关怀精神,要学会尊重别人。但是,新措施之中,最不能接受的防疫限制,就是要把已打针和未打针的同学分隔,方式是未打针的同学,不能参加非学术活动,这表示已打针的同学有特权,以歧视的方式,来催谷打针,这是违反教育伦理的做法。特首讲过,未打针的同学有教育的权利,不容剥夺,这说法很好,值得赞颂,故此,只要做好防疫措施,未打针的学生,仍然可以上学。可是,却不容许未打针的同学,享有同等参与体艺等课外活动的权利,是否有欠公道,有歧视之嫌?
美国教育家Jane Elliott曾在五十四年前,做过一个「Blue Eyes & Brown Eyes Exercise」的教育心理实验,她把学生分成蓝眼睛和啡眼睛两类,赋予其中一类特权,并用围巾以便识别,结果,歧视便自然出现了。Jane Elliott最后把所有特权及围巾取消,同学也欢欣地扯下围巾,体验过歧视和被歧视的感受,同学学会了尊重彼此的不同。
若防疫措施不断把学生区隔,恐怕对孩子的成长有坏处。
海星
作者为乡师自然学校校长及创办人,爱自然,爱孩子。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2年4月29日教育版专栏「校长有情」,原文标题为〈歧视在暗角中〉。
延伸阅读: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