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室|网课新常态
2022-05-03 12:59
疫情第五波爆发时,全港中小学生「放暑假」,受家长所托,联络从事教育的大学同学:「你今年有两个暑假,太幸福了!」那么如何追赶课程?(这才是家长关心的问题)据同学所言,教育界只能尽力,效果如何未知,毕竟这两年学生大多在家学习,老师对同学的能力和性情所知不多,难以因材施教。那么,趁回复正常,加班补课可行吗?原来很多学校已经如此开始,但因为大多是采用网上教学,效果甚微。
我又问从事青少年工作的同事,两个暑假对他们的影响。据说三月的暑假放得急,根本没时间规划,只能急就章推出一大堆网上课程应对。反应好吗?他说坊间有太多相同的活动,眼花缭乱,所以反应甚差;至于八月,他不敢奢望了。
于是,我利用举办网上活动之便,了解一下小朋友的情况。原以为小朋友因为太多网上活动,疲于奔命之馀,一定了无兴趣。谁知相反,上课时小朋友热烈发问,「老师,可不可以讲回刚才那个问题?」「我迟了上网,可以再讲前面十五分钟的内容吗?」虽然问题不算深入,但投入程度热烈,从前上实体堂甚少见,为甚么呢?
我和几个家长讨论这个情况。他们的共通点都是为小朋友报了很多网上活动,原因是这两年小朋友上网实在太多了,一定要有东西转移他们注意力;但同时,家长又怕小朋友会厌学,所以他们都是让小朋友自行选择一些没有「功课」的活动,用他们的说法就是「堂堂清」,上完堂就乾手净脚,不用劳气。另一个选择是让小朋友参与有互动性的活动,才可吸引他们投入。那么,小朋友学到东西吗?这个问题引来家长对我的讪笑:小朋友肯参加活动已经要还神,何必强求?从前家长的要求是要深入有证书,现在是要「博」,让小朋友发掘兴趣。
家长问我这样做对吗?新常态下的青少年活动,大家都未遇过,我怎知道?
(欢迎读者就有关内容,致电香港青年协会家长全动网热綫:2402 9230,查询时间为星期一至五上午9时至晚上6时)
Peter Sir
本栏由香港青年协会家长全动网社工及嘉宾轮流执笔,与读者分享亲职教育经验;本文作者为Peter Sir。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2年5月3日教育版专栏「亲子同路」,原文标题为〈青少年活动新常态〉。
延伸阅读: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