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搶佔Tesla電車市場 中美博弈波瀾再起
2024-04-08 00:00小米集團首款電動車甫上市,便成搶手貨,成為矚目造車新勢力,不但對內地汽車業產生「鯰魚效應」,更威脅到美國Tesla的電動車王者地位。小米汽車與Tesla之間競爭,其實也是中美博弈的縮影,小米成功轉型造車,展現中國先進製造業的強大韌性和活力,相信令美國更感不安,加大保護主義力度,阻慢中國電動車發展,使中美貿易再起波瀾。
小米推出的SU7電動車,外型酷似保時捷跑車,但時速比保時捷電動車更快,性能也比Tesla Model 3更強,三個版本的售價均在30萬元人民幣以下,比對手便宜一大截,讓市場嘩然。
「鯰魚效應」震動車企掀減價戰
儘管小米汽車外觀有抄襲之嫌,但從創辦人雷軍將汽車參數對標Tesla Model 3來看,公開叫陣Tesla的意味濃,凸顯小米不但要搶攻中下價電動車市場,還要挑戰Tesla在全球電動車的領頭羊地位。
小米汽車在初次亮相便一鳴驚人,憑着性價比優勢,短短幾天內接獲逾10萬張定單,相當於蔚來或小鵬去年全年電動車銷量。小米開局良好,下一步是考驗其產能能否如期準時交付,但內地其他新能源車企如臨大敵,紛紛宣布減價迎戰,掀起新一輪價格戰,只有Tesla反其道而行加價。
小米汽車上市,對全球電動車市場造成衝擊,也令美國對中國先進製造業發展更感不安。小米本來主業是智能手機,3年前宣布造車時不被人看好,因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單是內地有逾200間新能源車企,較為有實力並錄得盈利卻寥寥可數,箇中原因是車企需不斷投入資金研發和優化造車技術,仍處於燒錢階段。以蔚來為例,研發電動車不足6年,累計燒錢逾800億元人民幣。
然而,小米與其他新能源車企有所不同,本身靠智能手機獲利,建立品牌號召力,手上擁有大量現金可投放在研發電動車。更重要是,小米成功將智能手機、家電與智能電動車技術無縫結合起來,打造出「人車家全生態」系統,為用戶提供嶄新智能數碼體驗,成為銷售亮點。
這項智能汽車技術連美國蘋果公司研發了十年也未能攻克而決定放棄,凸顯小米體現新質生產力,利用人工智能結合中國完整電動車產業供應鏈,推動產業創新,成功在3年內造出智能電動車,並在性能上趕過Tesla,進一步把中美電動車之間的差距拉闊。
美擬借反傾銷阻華電動車發展
事實上,在小米汽車尚未進入市場前,中國新能源車企在當局政策扶持下,在電動驅動、鋰電池技術方面取得先發優勢,使近年電動車產量大增至佔全球產量60%,小型電動車售價降到約1.1萬美元,遠低於美歐製造的電動車。包括Tesla在內的美國車企明白到難以與中國電動車競爭,過去幾個月紛紛放慢甚或叫停電動車發展,並要求華府設置貿易壁壘,否則美國車企將會因不敵而倒閉,電動車產業將會由中國主導。
隨着小米汽車進場,更激烈的減價戰上演,在技術和價格夾擊下,美國車企更處於不利形勢。正在訪華的美國財長耶倫指,中國製造業產能過剩一直是個問題,對出口「新三樣」的電動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進行補貼,導致以價格優勢向全球傾銷,削弱美國工人和企業的利益,要求中方減產和放慢電動車升級步伐。
耶倫此舉旨在為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製造藉口,眾所周知,汽車業雖是美國經濟支柱,但偏偏長期缺乏競爭力,研發電動車又起步遲,是不思進取的結果。今年適逢大選年,總統拜登要爭取車廠工人選票,自然要設法保護美國車企,不惜以國安為由調查中國電動車,又準備祭起反傾銷貿易壁壘措施,顯然是藉此擺出對華強硬姿態以爭取選票,並阻撓中國電動車發展。
電動車是中國外貿和經濟轉型的新增長點,也是新質生產力戰略一部分,中國是不會放棄這方面優勢。平情而論,美國不希望中國主導全球產業發展,電動車之爭只不過是中美繼晶片之後的新一輪博弈開始,中國為捍衛自身發展權益,絕不退讓。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