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仍单一难搵工 人才来了要切法留下来

2024-12-23 00:00

港府近年推出多项人才入境计划,包括招揽高学历精英的高才通计划。
港府近年推出多项人才入境计划,包括招揽高学历精英的高才通计划。

湾区联通促进两地人口流动,港府自2022年底推出多项人才入境计划,填补人力空缺,收到近42万份申请,约17.5万人已抵港,提早超额完成3年引入10.5万名人才的目标。来港人才中80%是华裔,以从事金融及创科工作为主,其中高学历的「高才通」人才更是超级精英,多数举家来港居住,刺激本地租务市场,令租金于疲弱楼市下连升2年。湾区流动必将持续,来港人才料有增无减,学者及团体指本港产业仍然单一,创设更多产业,为不同人才提供就业机会,将是本港未来的重要课题。
本报综合入境处及立法会文件资料,发现近年多项人才计划数据,当中来自内地的人才比例甚高。以去年为例,排除不供内地人才申请的「一般就业政策」及「输入中国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其馀4大计划,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 (高才通)」、「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优才)」、「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IANG)及「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合共批准8.89万宗申请,当中95%(约8.46万宗)属内地申请者,其中高才通占超过一半(约4.7万宗),其次为IANG(约2.47万宗)。若加上只供内地人才申请的「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去年获批各人才签证的内地人达10.4万。
「高才通」占批人数最多

今年截至10月,获得批准的内地申请达约8.34万宗,占比最多的仍是高才通(约32.6万宗),其次为「输入内地人才计划」的2.13万宗,该数字已超越往年数字;IANG的内地获批宗数有逾2万。

5项计划中,有4项公布申请者的行业或界别,从去年至今年9月,首3位依次是「金融及会计服务」(18.9%)、「资讯科技及电讯、创新科技」(18.8%)及「商业和贸易」(14.8%),当中高才通及优才计划下,合共近1.8万人从事「金融及会计服务」,反映本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对吸纳金融及商业人才深具吸引力。

「十四五」规划下,本港锐意发展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近年港府除透过「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延揽各国科技专才,值得留意是高才通计划下,约1.6万人从事「创新及科技」及「资讯及通讯科技服务」工作,显示内地创科人才愿意投身本港相关产业。

人才抵港,同行的还有配偶和子女,去年5项与内地申请者有关的计划中,已抵港的受养人数量达7.23万人,其中以高才通的3.59万人为最多;今年1至10月,高才通抵港受养人已超去年,达至4.19万人。

人才及其家庭有庞大的住屋需求,初来报到,倾向以租代买。中原地产亚太区副主席兼住宅部总裁陈永杰指,各项人才计划刺激租务市场,过去2年租金录得逾10%升幅,租盘消耗量创近10年新高,惟同期楼市下跌,若非人才租楼热「托住」市道,今年楼价指数恐不止下跌6%。

陈续称,属高学历的高才通人士多数举家来港,属意靠近九龙站及奥运站的中产屋苑3房户租盘,并能负担3万至5万元租金。另外近年多了内地生来港就读,亦带动靠近大学区的宝翠园及港岛西南区屋苑租务市场。
增学额打造「留学香港」品牌

另一边厢,《施政报告》提出打造「留学香港」品牌,本学年起8间资助大学非本地生名额由20%放宽至40%,取录非本地生逾1.7万人,当中73%来自内地和澳门等,有院校更设「普通话专班」。学友社学生辅导顾问吴宝城指,现时本港有5家大学跻身世界百大,本港大学与世界接轨及国际化,正是内地生慕名报读主因。他指,内地生入读,并未影响本地生学额,惟长远忧分薄宿舍等教学资源。

身兼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会长的立法会议员尚海龙指,有子女的「高才」找工作及创业的动力较大,亦非常关注子女学业前景,现时约一半「高才」家长为子女报读官津学校、逾30%选直资学校,其馀则报读国际学校或私校。有「高才」家长称,今年直资学额难求,他指为让高才安心留港,建议当局增加学额,并考虑集合多间高质素学校变成办学团体,望能短期内增加学额。

部分人才来而不居、居而不留,尚海龙估计,约占抵港人才的20%,即约3.5万人,不排除有内地人抱羊群心态申请,惟获批来港却发现不易找工作,亦不适应香港生活而打退堂鼓。
促扩专业资格相互承认范围

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会长孔于人指,本港劳动人口在2019年至2022年间持续下跌,惟去年劳动力增加4万人,其中一半来自35至44岁年龄群,反映各项「抢人才」措施收效。现时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及律师,可通过《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两地资格互认或考试获取内地专业资格。他指,为解决人才空缺,促政府扩大专业资格的相互承认范围至科技专业人士,同时亦能促进湾区人才流动。

不过,卓越人力资源管理顾问总监梁美仪指,本港经济不景,不少抵港内地人才求职难。她称,不少金融企业已削减或透过内部调升,解决移民衍生的中高层流失潮,而跨国企业重视国际视野,内地人才的学历及人脉未必能派上用场,「现时连本地精英都难找工,更何况是初到贵境的内地人才。」

过去23个月,平均每月有逾7500名人才来港,浸大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策略及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叶伟光指,对来港人才仍以金融为主感忧虑,认为反映本港产业不足,促政府创设不同产业,为不同人才提供就业机会。孔于人亦建议当局吸纳人工智能(AI)、自动化技能及生物医学工程专家等高端科技人才,壮大人才库及推动行业发展。

尚海龙亦关注有极高学历内地人才,抵港后一直找不到合适工作。他指以现时本港经济情况,不足以创造中位数5万元的职位容纳这批人才。对当局称已吸引过百间重点企业来港,涉及投资额逾400亿元,并创造1.7万个职位,他促商经局及投资推广署加强协助人才配对工作,并盼中央容许高才带同资金来港创业。湾区流动必将持续,他指抢到更多人才后,如何留下他们贡献香港,同样重要。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