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出幸福家|互为影响的关系
2022-11-17 12:35
最近与友人夫妇一家午饭,目睹他们的互动,令我想起人与人之间互为影响的互动关系。大家用膳完毕,友人太太突然想起就读高中的女儿另有约会,立时催促她快快起行。女儿看看巴士App,表示还有时间,不赶。但妈妈还是按捺不住,认为早点到达车站更稳妥,女儿「就范」,道别而去。走了不久,风云变色,竟然下起大雨!她面有难色,说:「女儿一定又埋怨我太早叫她去车站等车!」
虽然类似的情景在生活中偶有发生,但也引起我的反思。这个问题可分两个不同层次考虑。最直接的是解决问题的层次:下次预时间要更准确,免得被埋怨。但从互动过程的层次来看,这个妈妈催逼、女儿埋怨的互动是怎样来的?是否健康?
我认识的这位妈妈对子女关怀备至,处处为他们着想,出谋献策,打点一切。子女若言听计从,当然少了纷争,但他们的自主性也会被削弱,内心也可能积累了怨气,若遇事不顺,自然会埋怨妈妈为自己作的决定。久而久之,便可能惯性地埋怨别人而忘记学习为自己的事情负责和作决定。
我相信每位家长都希望子女当机立断、充满自信,而不是缺乏动力、怨天尤人。从家庭系统的角度看,人与人之间是互为影响的(reciprocal),而不是直綫的因果关系。子女懒洋洋,做父母的不抵颈,自然处处帮他们着想。父母当然感受到「我都唔想,但佢唔郁,有乜办法」,但从互为影响的角度看,其实子女也可能因父母的着紧而变得懒洋洋,因为已有人为他们操心,又或者就算有自己的主意也会被父母反对,倒不如顺从父母。
在一个互动里,大家其实各自扮演了一个角色,让互动持续,成为习惯。要离开这个互动,只要一方醒觉,离开这个角色,负起自己的责任,又或拒绝负上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便能在慢慢的相处中改变互动,达至更健康的相处模式。以上述的例子来说,妈妈只要提供资料(例如巴士到站时间),女儿自己决定何时起行,并承担后果,岂不皆大欢喜?网址:www.npac.org.hk
梁甄陶
本栏由基督教宣道会北角堂家庭服务中心社工及辅导员轮流执笔;本文作者为梁甄陶先生。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2年11月17日教育版专栏「亲子同路」。
延伸阅读: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