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札记|人心不古?古人不今?

2022-12-16 12:52

本文起题「人心不古」,并不是成语原本的意思。标题意思是指人们在解读历史的时候,往往未能将心比心,不在过去的时代环境看问题,反而责备古人未能跟上现代思维,「古人不今」。社会学告诉我们,任何人的性格、行为都会受到其身处的社会、时代所影响、塑造。随着物质或思想上的进步或改变,每个时代、地方之间的价值观也各有不同,现代人和古代人的价值观更是大相迳庭。

然而很多人讨论、学习历史时,往往忽略历史人物的时代、地域局限,少则不理解古人的行为,重则作出偏颇的评价。例如匈奴人及不少游牧民族都有「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的收继婚习惯,传统儒家文化自然认为这是伤风败德,但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恶劣,以部落为单位生活,如果没有这样的习俗,孤儿寡妇都难以生存,部落也难以继续壮大,这种习俗正正是在这种时空下产生。儒家的伦理观念,也许是在农耕社会下,为免继承权、血脉混乱才禁止收继婚。两种文明都没有错误,只是两者面对的环境不同,才有不同的发展。

所以读历史需要将心比心,理解历史人物要配合当时的时代。高中历史科便经常有题目要求同学以历史资料用语去理解作者的立场,亦有题目假设学生代入当时时空。中国历史科也有「时代与知识分子」单元,介绍孔子、王安石等五位知识分子是如何受时代影响,又如何回应时代。如孔子正是受着春秋时期周礼衰落、阶级变动的影响,同时也提出自己应对这个时代的方针。这些课程正正是想培训学生这种换位思考、共感能力。

当然有相异也有相同之处,人类总有些共同价值是跨越时代,古人依然能得到现代人共鸣、理解。最近笔者读到康熙中晚年诸皇子争位的史料,那种尔虞我诈在现代某些豪门争产都会出现。但同时读到雍正帝及其他皇子回忆编辑的《康熙教子庭训格言》,如康熙训示众皇子「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一个望子成龙的严父不也跃然于纸上吗?这和我们的价值观相差不远,相隔几百年仍能够感染、影响今人。

学习历史的一个乐趣和好处,便是破除现代人的价值观,理解古人是如何看问题,最后看看对自己的现代生活有何得着。


周正贤
作者为青年史学家年奖2019得主,国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组成员,现就读香港大学法律学院。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2年12月16日教育版专栏「学与教」。


延伸阅读:

青史札记|习史育才

青史札记|汗牛何以充栋宇

青史札记|历史与现实

青史札记|传承

青史札记|至乐无乐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