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中文科范文赏析|苏洵〈六国论〉 借古讽今 精警论见砭时弊

2024-02-10 14:00

苏洵〈六国论〉

【题解】

历史上,宋代实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重文抑武」,对外采取怀柔政策。「澶渊之盟」后,每年向契丹﹙辽﹚、西夏输送大量钱财,导致国力耗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以史论政,一篇〈六国论〉借「赂秦」而亡的历史教训,暗讽宋王朝以岁币求和的国策,告诫「为国者」不能被敌方威势所吓,重蹈覆辙。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 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 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幷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茍以 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作者介绍】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时无心读书,二十七岁始发奋苦读,参加进士、茂才考试都没中,愤而烧掉平时所著文章,潜心钻研,终学业大进,下笔顷刻数千言。嘉佑年间,携二子苏轼、苏辙赴汴京,受到欧阳修赏识,文名大盛。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参与纂修《太常因革礼》,书成而卒。苏老泉擅长策论,为文纵横恣肆,老辣犀利,颇有战国纵横家之风,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著有《嘉佑集》。

【内容分析】

史论名篇 一家之说

〈六国论〉是古代论说文中的经典之作,出自苏洵《权书》。从历史本身来说,六国灭亡,秦一统天下,有复杂的历史因由,不宜妄断,须客观考据与评说。然而从史论来说,本文将六国的灭亡归结为「赂秦」,言之有道,有理有据,成一家之说,不失精警,堪为典范。

对战国历史有所认识的读者当清楚一个史实,韩、赵、魏、齐、楚、燕六个诸侯国,采用苏秦的「合纵」策略,组成联合阵营共同对抗秦国,结果被强秦以「远交近攻」的计策各个击破。

苏洵对这段历史有自己的独特认识,一下笔就开门见山抛出观点,六国的覆灭不是兵器不锋利、不善打仗,而是「弊在赂秦」。同时列出两大理由,「赂秦而力亏」,以土地求和最终损害了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不赂者以赂者丧」,表明那些没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失掉有力的外援,不能自保。接下来,作者以「赂秦」和「不赂者」两个分论点展开论述。

以地求和 抱薪救火

「赂秦」的国家主要是韩、魏、楚,此三国紧邻强秦,是近攻对象。文中对此作出正面论述,指出秦除了用战争夺土地外,还由诸国的贿赂得到大小城池,由此所得甚至比打仗得到的更多。诸国贿赂而失去的土地,比打仗所失更多。「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强秦的欲望永不会满足,奉送得愈多,它的侵犯愈厉害。以地求和,犹如抱薪救火,无异自取灭亡。

「不赂者」齐、燕、赵也相继灭亡,各有因由。文中指出,齐国与秦交好,不助五国,自己也无法幸免;燕国因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招致祸患;赵国则因误信谗言,诛杀大将李牧而失守。燕、赵二国势单力孤,战败而亡是不得已的事。作者认为,假使韩、魏、楚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附秦,刺客不去,良将犹存,「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或有不同,可与秦国比个高低。

在对六国的灭亡作出正反论证后,作者慨叹说,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给谋臣,用侍奉秦的心来礼遇天下奇才,合力西向抗秦,恐怕秦也「食之不得下咽」。可悲的是,有如此之势,还是被秦的威势所胁迫,无日无之地割地,以致走向灭亡。他进而疾呼,「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纵论古人成败,终非文人纸上空谈阔论,而是意在当下,故而又来一番议论,指出六国和秦都是诸侯,纵使势力比秦弱,犹有可以不贿赂而战胜秦的优势。倘若凭借天下之大,仍蹈六国破亡旧辙,则比六国都不如了。好一番含蓄说辞,题旨昭然若揭,明显是借古喻今,言在此而意在彼,给宋王室以当头棒喝。

【笔法】

观点鲜明论证严密

总括而言,本文以史论政,讥时之弊,观点鲜明,论证严密,笔力雄健,实乃淋漓畅快之作。作者始终围绕「赂」字来作文章,论证条理分明,环环相扣。论证的方法多样,对比、举例、引用、假设,多管齐下。如「赂秦」与「不赂」,秦与诸国的土地得失,都构成强烈对比。再如「先祖父」冒霜寒披荆斩棘,才拥有「尺寸之地」;「子孙」并不爱惜,拿来送人「如弃草芥」,对照鲜明。「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引用古代典籍有力支撑论点。在论证过程中,除了正面申诉外,还以反面假设,作正反推论,增强说服力。此外,设问的运用,带出问题,也启发思考。

常言道,理直则气盛。本文意气充沛,激越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如对偶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既言之在理,又掷地有声。文思如心曲,此作语句骈散结合,交错有致,正是满腔愤激之气的表现。情真理直,言辞自真切有力。

秦并六国,是非功过史上多有评说。建议同学在读〈六国论〉时,与〈过秦论〉对读,多角度参证,以及比较论说方法。

撰文:蔡益怀
笔名南山,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作家、文学评论家,长年在专上学院任教「创意写作」及「中文写作」等课程。

相关文章: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