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本地生」 解外來人口搶資源矛盾

2025-01-23 00:00

特區政府近年推出各類吸納人才計劃,從增強香港競爭力的角度看,絕對值得支持。唯人才計劃受養人以「本地生」身份入讀本地學校的現象,包括在知名中小學插班、以及所謂「考試移民」的問題,亦相當突出。毋庸諱言,問題的癥結在於「本地生」定義太過寬鬆,對此教育局已明言檢討,方向正確。希望政府在「搶人才」之時,做好平衡,確保珍貴的教育資源可獲得公平合理的分配。

根據現行機制,獲入境處首次簽發受養人簽證時未滿18歲的學生,被視為本地生。受養人有權在香港接受教育,這是沒有爭議的,但假如受養人取得簽證後並沒有來港定居,卻可藉「本地生」身份,和真正的本地生一起經DSE考入本地大學,享有同樣的錄取機會和繳付同等學費,那就可能涉及公平的問題。
受養人未必來港定居

對許多內地家庭而言,內地教育體系競爭太過激烈,子女被逼承受巨大學習壓力,對其成長未必有利。競爭相對不激烈、比較重視全人發展的香港教育制度,便成為內地家長追捧的對象。而本港近年推出的各類吸納人才計劃,為他們大開方便之門。

最近幾個月有許多媒體報道,部分受養人以自修生身份報考DSE,考前在深圳補習社參與高強度的應試操練,積極爭取佳績。相比之下,香港本地生卻受限於課程安排,不太可能參與同等強度的操練,此外還得參與體育、音樂等課外活動,所以兩個學生群組之間的競爭,很難說是公平的。

相比其他地區,香港教育政策對「本地生」的定義確實非常寬鬆。在鄰近的深圳,戶籍從外省遷入廣東省的應屆考生,須具廣東省高中階段學校連續3年學籍,並且實際就讀。但在香港,不僅對所謂「考試移民」不設在本地中學就讀的要求,甚至還容許他們享受本地學費資助,如此慷慨的政策,不可能不加劇資源擠兌。

改革是必須的。教育局表明檢討「本地生」的定義,值得一讚。但具體應怎樣改呢?大家不妨集思廣益。其中一個可以考慮的措施是:加入學生在入讀大學前必須通常居港3年的要求,否則便不能享受本地學費資助;另一可以考慮的做法是:考生父母其中至少一方為香港永久性居民,方可被視作「本地生」。
「考試移民」加劇資源擠兌

香港受資助大學學額僅1.5萬個,真正的本地生早就為此「爭崩頭」,加上一些人有心濫用,「內卷」現象早晚必在香港高等教育界出現。這不是危言聳聽——根據考評局最新數據,4月1日開考的DSE逾5.5萬人報考,自修生人數按年激增37%至逾1萬人,其中內地生佔約2700人。數字上的增加,一方面反映香港考評制度的軟實力有增無減,這是可喜的,另一方面卻反映「僧多粥少」的情況加劇,實在令人憂慮。

為了加快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和國際專上教育樞紐,適量吸納各類人才是必須的,而他們帶來的受養人,亦可紓緩本港人口老化的問題,對香港保持長遠競爭力有積極意義。對於各類人才及其受養人,我們自然要抱持歡迎的態度,鼓勵他們融入香港,為香港的未來作出貢獻。但與此同時,對於本地家長的憂慮,政府亦要正面回應,將有限的教育資源合理分配給真正的本地生,達致取錄上的公平。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