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芽學英語|強弱混合班
2022-10-24 12:13
國際學校裏的中文課程無論怎樣完整、師資怎樣優良、資源怎樣豐富,似乎不見得學生能有好的中文水平。
我與兩位好友常討論孩子的中文能力問題,友人的孩子都在國際學校讀書,可是孩子平日溝通慣用英語,這意味着孩子以英語思考,要學好中文,必定困難重重,明明大家都在香港這個華人地方生活,我和兩位好友都是「中文人」,怎麼孩子的中文卻不理想?
女兒天恩的中文一向不好(不及格),但自從升上四年級後,我發現她的中文進步了,她變得積極好學,常常寫詞語,默書溫習也認真了,亦有讀中文書的嚮往,這個改變是如何發生的?
從天恩平日的說話,我猜有兩大原因:原因一,我最近常看中文書,尤其對老莊的書特別感興趣,天恩常嚷着也要看懂《莊子》,與其說我在建立榜樣,不如說她認定媽媽在看「好野」,自己看不懂好像若有所失;原因二,天恩常常告訴我許多同班同學默書都有九十多分,她羨慕不已,於是也加緊溫習,中文不好讓她感到不安。
學英文其實也是一樣,學校裏的英語課程無論怎樣完整、師資怎樣優良、資源怎樣豐富,學生也未必能學好英語。學校是否可以把英文好的同學和英語能力較弱的同學放在一起,英語能力高的同學自自然然會感染其他同學。當然,這個想法不一定可以實踐,聽起來在行政上也未必可行,可是,就算在學期初分班時辦不到,至少老師可以多觀察學生,找機會把英語強和英語弱的同學分成一組,做好比例為三分二(英語強)和三分一(英語弱),這是健康的「peer pressure」。
當然,父母的工作也不容忽視,離開校園不等於離開書本和學問,人類都是求知的動物,知識充實我們的生命,孩子看見我們熱愛學習,自己也不敢怠慢。
陳東紅
作者從事英語教育出版二十年,任職於多家報社;現為教育顧問編輯、兒童刊物《BINGO!》出版人、專欄作者及到校講師。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10月24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圖: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