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牽大手|3步執行規矩 讓孩子聽話
2022-11-30 15:20
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提及在初小或小學階段建立常規對孩子的好處,包括協助子女培養自理能力,並且掌握界綫(boundary)的概念。以下嘗試分享家長如何更有效地執行規矩(rules),希望和讀者彼此交流。
角色指令要明確
1. 關係角色、界綫、責任清晰
首先,父母需要清晰界定自己與孩子的關係並非朋友關係,而是父親/母親跟子女的關係。父母親的確比孩子有更大的權力和話語權,有責任管教子女。
有時筆者的兒子會嘗試跟我說:「我哋係friends嚟㗎嘛!」我每次都會認真告訴他:「我是你的媽媽,不是你的朋友。」
對孩子來說,和自己的父母做朋友其實會令他們困惑,究竟與父母做朋友有甚麼權利、責任等,非常模糊,會為孩子增添壓力。反而家長做回父母的角色,孩子能夠做回子女的角色,他們會感到更加輕鬆容易。
2. 指令簡短清晰
家長於執行規矩時宜堅定地道出指令,簡短清晰,不用附上太多解釋,也不需要加上問句,例如:「你十分鐘後坐到書桌做功課好不好?」「你可以吃飯時小心點不弄髒桌子嗎?」
家長需要傳遞一個訊息,就是「規矩並不是建議」(rules are not suggestions),是需要遵守而不是討論的。如果家長未能做到堅定地發出指令,可能需要反思自己是否真的相信該項規矩需要遵守,並且對孩子有益處。如果答案是正面的,那麼就帶着信心去執行吧。
如果家長對發出的指令沒有確信,那份猶豫不決,孩子是察覺到的,並且會嘗試討價還價甚至無視該項指令。
執行規矩訂框架
3. 給予後果
家長需要提供執行規矩的框架,包括訂定規矩,表達期望和界綫,如果未能達到就給予後果。如果可以,包括︰減少自由玩耍的時間;要求孩子做回正確的事情,例如若孩子沒禮貌說錯話,那麼就要重新再說一次有禮貌的回應;又或如果倒瀉了一盒模型玩具,自己就要執拾好地上四散的玩具。給予賠償也是另一個可行後果,筆者的孩子就試過因為打爛了家中電視的熒光幕,需要在自己的儲蓄里交出賠償,修理電視熒幕。
篇幅所限,其他關於有效執行規矩的原則和建議,將於下篇再續。
文︰Kelly媽媽(80後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兩個孩子的媽媽。)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11月30日教育版「小手牽大手」,原文標題為〈如何有效執行規矩(上)〉。
延伸閱讀: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