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想teen開|禁果效應
2022-12-08 13:01
我的同事Elsa,有兩個資優兒子。兩個孩子只有五、六歲,非常活潑,對事物充滿好奇心。媽媽對着這對寶貝,真是頭痛不已。
Elsa知道兒子對廚房的火爐很有興趣,還有電掣插蘇。她結果把心一橫,吩咐孩子走進廚房,然後逐一拉他們的手去碰那個正炆着牛腩的鍋子。兩個小孩不用一秒時間,就連忙把手縮回去。「原來真的好熱啊!」兒子說。自此之後,他們就對廚房的火爐興趣驟減。不用媽媽吩咐,廚房已經自自然然成為這對幼童的禁區。
Elsa看到這招有效,又捉住兒子的手指往電掣孔中接觸一秒,兒子被電流稍為刺激了一下,感覺當然不舒服。自此兩兄弟再不會偷偷玩電掣。
Elsa是一個變態媽媽?事實上,這就是出名的「禁果效應」,前蘇聯心理學家普拉圖諾夫寫過一本書,特意提示讀者請勿先閱讀第八章第五節。有趣的是,絕大多數讀者採取了與作者告誡相反的行動,先讀了第八章第五節。心理學家這一個小玩笑,正正展示了甚麼是「禁果效應」。
「禁果效應」的心理基礎有兩種,一是逆反心理,另一是好奇心。人們傾向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產生好奇,所以禁書就愈禁愈多人用盡方法想得到。這種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歐洲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把王爾德、勞倫斯、沙特等人的作品列為禁書,結果非但沒有使這些作品銷聲匿迹,反而是他們的聲名大噪。即使許多原本並不了解這些作者的人,也開始偷偷摸摸地傳播這類書本,當局的禁止手段愈嚴厲,這些書在民間就愈受追捧。
逆反心理則基於人們有偏向掙脫束縛、追求自由的基因。這些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很多時候,既然禁止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會事與願違,何不像Elsa一樣,與其堵塞,不如疏導,「強制」要小孩子嘗試,疏導了他們的好奇心,然後讓他們親身體驗為甚麼火爐和電掣是危險的。
「禁果效應」還會帶來一個副作用,禁止行為也會令原先對此並不感興趣的人產生逆反心理和好奇心,反而蠢蠢欲動地品嘗禁果。
苗延琼
作者為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育有兩子。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12月8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