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想teen開|教學:注意別人的知識
2022-08-11 12:28
每一年我都會任教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課程一節課:兒童成長過程中認知發展和依附關係。碩士生大多主動積極,我尤其享受問答環節,它有着教學最重要的元素:專注、積極參與、彼此回饋。
沒有別的物種能夠像人類一樣去教別人,我們是唯一有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的動物,我們可以注意到別人心裏 在想甚麼,這在教學上很重要。老師必須明白學生「不明白」之處,繼而選擇用合適的教材教法,這樣才能加速增加學生的知識。否則上課時學生不是覺得無聊(因為已經懂了),就是課程太深聽不懂。理想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很強的心智聯結(mental bonds)。一個好的老師會因材施教,而不是心不在焉沒有引導方向地教學;反過來說,學生也要懂得老師是在盡力傳授知識,而自己要努力去接收。
記得在醫學院時,一群同學在病房圍住黎青龍教授聽課,有些同學索性用聽筒按在牆貼住耳朵去聽,場面既有趣又感動。有一個很著名的實驗:幾個人圍住一張圓桌,判斷三條繩之中,哪一條跟「標」一樣長。正確答案是第二條,但是如果三個人都說是第三條時,雖然明知第三條太短,但你卻會因為多數人的選擇,而改變了原來正確的判斷。
這種情況下,你的社會動物本能,超越了你的理智判斷。即使只是判斷一條直綫的長度,這是簡單不過的作業,但假如旁邊大多數人跟你的答案不一樣,你就傾向符合大多數人的答案。正如Jonathan Haidt教授說:「what bind us also blind us」,把我們連結一起的,也使我們盲目。
人類有着兩個學習模式:一個是主動模式,我們像是科學家,主動測試外在世界的各種假設;另一個是接受模式,接受別人傳給我們的訊息,而沒有親自驗證。若我們太側重第二個模式,就很容易受到假新聞的傷害。這時候,我們必須主動驗證知識,拒絕道聽塗說。我們要在兩個模式之間,找到平衡之道:學生要虛心留意老師的教導,懂得尊師重道,對他傳授的知識有信心;另一方面,不要忘記,自主和批判性思考才是學習真正的主人。
苗延琼
作者為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育有兩子。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8月11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https://bit.ly/39AQC3m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