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金融遗址论」发酵 免成自我实现预言
2023-12-02 00:00港股连续几年跑输环球股票市场,恒生指数日前更是31年来首次被台湾加权指数超越,令近月有关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遗址」的说法备受关注,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昨天在网志撰文,指有关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很明显,当局已开始注意到「遗址论」,并有必要透过反省找出问题所在,设法应对,以免一语成谶。
「国际金融中心遗址」说法是9月初开始在内地社交媒体发酵,指港股已经被沽空,跌了好几年,将成为国际金融遗址,网友更表示要到中环交易广场前的「金融中心遗址」打卡。有立法会议员认为这种唱淡香港的言论要不得,要求政府向内地交涉,删除有关帖文。
用数据有理有节反驳不实说法
港人一直引以为傲的国际金融中心,近期突然被唱衰,暗指本港金融中心已死,今后再没有任何发展机会云云。在回归前,西方媒体不断以「香港已死」来唱淡香港,结果一次又一次地被打脸,但今次发表「遗址论」的却是内地网民,更让港人惊讶。
内地网民发表「遗址论」,有两个可能,一个是纯属戏言,博抢眼球;另一个是刻意抹黑;虽说香港和内地是可互补优势的合作夥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同时也是竞争对手,不排除有人趁港股弱势,刻意唱淡香港,从而在两地博弈中彰显自身竞争力。
尽管内地网民言论或许过激,但港股积弱是不争的事实,日均成交金额由2021年的1,667亿元跌至今年首10个月的1,016亿元,至于今年新股上市仅61间,集资额413亿元,分别按年下跌19%和59%,创近20年来最低。究其原因,是中美博弈下,美国全方位遏制中国,而香港作为中国唯一的金融中心城市,更是被针对的首要目标,以便阻挠内地企业集资,故美国由最初用行政命令禁止基金投资个别中国科技股份,到最近禁止退休基金投资中港股市,打压力度不断升级。外资基金为规避风险,惟有不沾手中港股票,甚至沽清有关股份,正是投资者信心疲弱,才导致港股交投持续萎缩。
面对唱淡香港言论,删帖并非上策,当局有必要发声澄清,有理有节地拿出证据来逐一反驳。虽然香港股市新股上市集资表现差外,但正如前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马时亨所说,金融中心馀下4个支柱:债市、银行、保险和财富管理表现毫不逊色。许正宇利用数据加以论述,指今年首10个月,港股市值为30.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7%;交易所买卖基金日均成交金额达116亿元,按年增长25%。首三季债券通北向通日均成交金额达405亿元人民币,按年大增26%;至于同期的保险业新做保单保费,同比上升30.6%。至于今年上半年零售银行整体税前经营溢利,较去年同期大增1.2倍;财富管理规模自去年第三季起已反弹15%。
在反驳之馀,当局亦须认真检视现实情况香港股市持续萎靡不振的可能,并采取措施力挽狂澜。中联办主任郑雁雄日前强调,坚持国际化特色是香港成功密码、信心之源,反映中央亦留意有关说法,为香港把脉并提出应对方法。
勿失香港独特性及「两制」优势
事实上,香港最大优势是受一国两制保障,在国家开展十四五规划并进一步对外开放市场,香港除了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还要发挥其充当内地和世界之间的超级联系人角色,吸引外资继续到内地投资,分享内地高质量发展和开放所带来的新机遇,更不要失去「两制」所赋予的独特性和制度优势。故与外国政府接触时,应多谈经贸机遇,少谈敏感政治议题,让对方觉得香港高度自治并未褪色,在稳定环境下仍是个营商投资赚钱好地方,愿意继续来港投资。
面对「遗址论」,港府除了正面应对,也对有关说法时刻保持警惕,以免陷入「自我实现预言」陷阱,即是无论预言正确与否,将或多或少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在不经意间使有关预言成为现实。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