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备战中文科|卷一「阅读能力」备试练习 西西〈冰箱〉文章赏析

2024-02-16 14:00

〈冰箱〉 西西

我们在摆开的地图上,用铅笔圈住了一个名字:三地门。地图上有两道河水,一条叫南隘寮溪,一条叫北隘寮溪,三地门就在河道交汇的西北方。河流的上游棋布着鲁凯族其他的村落:伊拉、华蓉、雾台、去怒、阿礼、好茶。更西的远处是大武,更北的极瑞是大社。

「能上雾台吗?」

「山路已经开发到伊拉。」

「必须乘搭铁牛车才能上山。」

「但我们并没有入山证。」

一份文字的资料这样简单地报道:山路蜿蜒,盘旋曲折。左边是峭岩巉壁,右方是万丈深渊;远山青蓝,近树翠绿,漫山遍野海棠。

于是我们整理行囊,从屏东起程,上三地门去。我们决定每天到一个新的地方住宿。还有许多地方我们要逐一前去,还有更多的生活我们需要去一一了解。

「他们仍在头上戴很多的花吗?男子戴白色的山百合,女子戴菊黄的金针花?」

「除了花,还有鲜果串成的环形头饰,使用的材料有槟榔、小橘子、五彩辣椒和一种叫做加拉加的双色浆果。」

「还有鹰羽和山雉毛,甚至活生生的纹黄凤蝶。」

「他们的颈上会挂珠串,那种珠子,叫做古琉璃珠,上面有复杂美丽的花纹。」

「他们衣服的袖口、领围、前襟和裙缘都绣着图案,刺绣的方式有十字绣、锻面绣、销针绣和圈饰绣。」

「十字绣上有八角星形纹,缎面绣上有菱形纹。」

「刺在衣边的图案都是枝叶形纹和方格交错的螺旋纹。」

「我们必须注意他们的雕刻。」

「居屋上的立柱、檐桁、壁板、床沿、天花板上都雕着蛇纹、蔓草纹或风车纹。」

「谷桶、匕首、番刀、木楯、单杯、汤匙、木梳、烟斗、火药筒、杵臼和木枕等等,则刻上金钱纹、重圆纹和曲折纹。」

在车子上,我们谁也没有打瞌睡。我们曾经在不同的地方停驻,很多时只为了那里的山水和古老的村落,譬如佳乐水、淡水和垦丁的海岸;譬如鹿港、板桥利南方澳。可是如今我们不再只为了看山看水看古老的小巷和村屋,我们是去看看鲁凯族的山胞,他们的风俗和生活习惯,对我们来说,充满色彩与传奇。

「他们还纹身吗?」

「他们还用紫茉的汁液染黑齿面吗?」「他们仍过渔猎生活吗?」

「他们仍出草吗?」

「他们仍住板岩的地室吗?」

「他们仍种植小米、地瓜、花生?」

「树豆和旱芋吗?」

「他们仍吹奏那种乐器?鼻笛、弓琴?」「臀铃和杵乐吗?」

车程是悠长的,我们继续谈及三地门的种种色彩,一面对着车外的悬崖和峭壁惊呼起来。车子不断盘旋上路,空气越来越清凉,我们终于到了海拔很高的地方,而且经过了无数的山。

「鲁凯族是原始的民族。」

「歌舞的民族。」

「猎头的民族。」

「百步蛇的民族。」

抵达三地门的时候,已经是午后。从车上下来,我们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步向对面的一座山。山坡上长满各种树木,许多不知名的植物,偶然有一些很小的花朵从杂草中探出头来。没有人知道,它们会不会就是山百合或者野海棠。

在我们的身边有几个小孩,赶着一头牛,穿着素色的衬衫。女孩子穿花布短褶裙,男孩子着短裤,脚上都踏帆布鞋。他们的头发很短,有的梳辫子,就像任何的村童一般。我们步上斜坡,转到山的背后,在两座大山之间,我们看见一座钢骨水泥的大桥,沉重的货车载满了砖石在桥上缓缓地驶过。我们一面过桥一面打开地图,这个地方曾经有过一座绳索的吊桥,现在已经改建为更坚实耐用的桥梁。

过了桥,我们步入一片广阔的空地。在山坡上,我们看见一排一排的茅屋:简陋,但整齐。妇人在屋与屋之间走动,穿着布衬衫、布裙子,普通的衣服。没有一个人的手上脸上有刺青,没有一个人的头上戴五彩辣椒和槟榔,也没有一个人的颈项上挂琉璃珠。

我们沿着小村慢慢走,屋子的门楣上并没有蛇纹的雕刻,门外没有杵𦥑,一张矮小的木凳上没有四叶形纹的图案。在一层敞开的门背后,我们瞥见了一个白色的冰箱。冰箱,我们禁不住惊叹。四周一片宁静,人们生活,人们工作。我们只看见居住在这村落的人有黑黝的太阳色皮肤和晶亮明丽的大眼睛。

没有板岩的地室,没有染黑的牙齿,没有刺绣的衣裳,没有鹰羽和山雉毛,没有番刀和匕首,没有谷桶和木楯,没有出猎的鼓声。我们站在山坡上,遥望底下宽阔的灰尘翻飞的桥道,又有一辆沉重的货车驶过桥去了。

「这里是三地门吗?」

「是的。」

「这里是鲁凯族的村落吗?」

「是的。」

「感到失望吗?」

「我想,或者,我们应该感到欣慰。」

一九八一年六月十四日

鲁凯族
鲁凯族

〈冰箱〉文章赏析

虚实转换 领略传统风俗

这篇散文记载作者在台湾旅游时的见闻,三地门位于屏东,住有台湾原居民排湾族人,以及文中提及的鲁凯族人。

通过摆开的地图,作者首先介绍了三地门的地理位置,还有相邻的一些村落。接着便开车上山,途中是作者与导游/司机,又或是友人之间的对话。对话有问有答,展现出作者对三地门的想像与兴趣。对于三地门和鲁凯族,作者只有一份文字资料,于是认为他们的风俗和生活习惯「充满色彩与传奇」,例如有谷桶、匕首,建筑和家具上可以找到蛇纹、蔓草纹和风车纹……

及至上了山,才发现有的只是普通的茅屋、普服的衣服,这是作者发现了一个白色的冰箱,不禁惊叹起来。作者不免疑问:这里是三地门吗?导游/司机或友人问她是否失望,作者感到的却是欣慰。作者眼中,现代文明与传统民族并非对立,现代文明并不是「入侵」古老的风俗,而是令村落里的人生活便利起来,「四周一片宁静,人们生活,人们工作」正是值得欣慰的风景。

结构上,作品由虚到实,由有到无。先是作者与友人的想像:刺青、立柱、木楯、木枕、火药筒,充满传奇色彩的事物也许都消逝了,只存在于记忆和想像中;作者到了村中,才看清实实在在的事物,包括茅屋、冰箱和货车等。作品前半不断提及三地门「有」些甚么,而后半则强调「没有」,例如「没有人一个人的手上脸上有刺青」、「门楣上没有蛇纹的雕刻」等,形成前后的对比,「没有」本应带来失败,但作者却感欣慰,超出了读者的预期,令欣慰之情更形深刻。

写作手法上,包括了结尾出人意料的逆转;同时对话的运用,令旅程更为生动,并把鲁凯族早已消逝的传统风俗诉说出来,即使现实里再找不到,读者也能通过文字认识。

〈冰箱〉文章练习

1. 综合全文,除顺叙法外,作者还使用了甚么记叙手法?试根据本文内容加以说明其作用。(4分)

  • 手法:___________
  • 作用:___________

2. 根据本文内容,判断下列陈述为正确、错误或是无从判断。(4分)

  • (1) 作者刻划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 (2) 作者游历过后,对鲁凯族村落的感到失望。

3. 以下内容中作者运用了甚么写作手法?试举出其中一例,并略加说明。(4分)

抵达三地门的时候,已经是午后。从车上下来,我们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步向对面的一座山。山坡上长满各种树木,许多不知名的植物,偶然有一些很小的花朵从杂草中探出头来。没有人知道,它们会不会就是山百合或者野海棠。

  • 手法:___________
  • 说明: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手法:步移法

说明及作用:作者叙述旅程出发之始:「从屏东起程,上三地门去」,之后写「在车子上」、「抵达三地门的时候」、「过了桥」等等,一路描写作者自己在游历中的所见所闻。通过步移法,随着作者位置的移动,将观察到的景物加以描写,能使读者置身其中,跟从作者的足迹观赏景物,更易理解文章所描写的环境。

2.(1)正确 (2)错误

3. 手法:拟人/视觉描写

说明: 作者描写三地门山坡上的植物,生动地以「探出头来」描写花朵从杂草中露出来的场面。

作者通过视觉描写,刻划在三地门山坡上所见,路上「长满各种树木,许多不知道名的植物」等。

题解

1. 步移法为记叙描写文中经常运用的手法,较明显的判别方法可留意作者有否在不同的段落运用地方名称、方向或方位词等,上述词语均为作者的立足点用以描写景物。此外,步移法的好处宜从作者角度出发,手法能够使读者身历其境,更容易引起联想与共鸣。

2.

  • (1)综合全文,作者在出发到鲁凯村的村落时,描写了族人的服饰、雕刻、住所等,保留了村落的传统文化;同时亦写现代文明如何帮助村落族人的生活,如:「我们步上斜坡,转到山的背后,在两座大山之间,我们看见一座钢骨水泥的大桥,沉重的货车载满了砖石在桥上缓缓地驶过。我们一面过桥一面打开地图,这个地方曾经有过一座绳索的吊桥,现在已经改建为更坚实耐用的桥梁。」可见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 (2)作者在文末写对游历鲁凯族村落后并不感到失望,反感受到欣慰。综合全文得知,鲁凯族在现代文明下的生活有不少进步,但仍能保留传统文化特色。故答案应为错误。

3. 公开试常援引段落或句子提问写法或修辞手法,其实作答方式类同。如题目提问范围较广,涵盖所有写作手法,考生宜采取较容易掌握的手法,并适当引例,重点回应题目要求。

撰文:

可洛 原名梁伟洛,作家及写作班导师。大学时主修中文系,公开大学兼职讲师,著有《来一场文学散步》等作品。曾获中文文学创作奖、香港文学双年奖、汤青基督教文艺奖等。

出题和解题:

张家豪老师 圣公会李炳中学中文科老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硕士、岭南大学中文(荣誉)文学士

图片来源:

台湾原住民族【鲁凯族篇】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