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民眾消費投資 免陷通縮硬着陸

2023-05-13 00:00

內地通脹進一步回落,對消費者來說,物價漲不起是件好事,但是從經濟角度來看,物價持續向下卻敲響警號,反映內需不足,經濟基本面疲弱,令人擔心內地有陷入通縮之憂。低通脹為推行刺激經濟政策提供有利條件,但內地堅拒大水漫灌,避免重蹈美歐不斷印銀紙救經濟,卻令經濟失衡問題愈趨嚴峻的覆轍,寧願透過連串政策來刺激民眾消費和投資,但如何能提振市場信心又避免經濟硬着陸卻是相當艱巨挑戰。
憂慮經濟前景減消費增儲蓄

隨着內地防疫解封,與外國全面恢復通關,經濟活動復常,外界原先預期內地通脹會隨着民眾消費反彈而上升,但最新公布的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按年上升0.1%,不但創26個月新低,增幅更是連續3個月遞減,至於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按年下跌3.6%,是連續7個月負增長,且繼續向下探底,意味經濟仍疲弱,通縮壓力正在增加。

當局和經濟學家強調當前物價持續下行只是暫時性,因貨幣供應量增長未見下跌,4月M2按年增長12.4%,首季GDP增長4.5%,隨着經濟運行持續好轉,市場需求回暖,物價便會回升。

不過,外界對內地通縮升溫的憂慮並非無的放矢,首季經濟復甦是拜消費帶動,因民眾在疫下積壓已久的購買力獲得釋放後,出現短暫報復性消費便有放緩迹象。這可反映在五一黃金周,雖然有2.74億人次出遊,按年大增70.8%,比疫前2019年的增加19%,但報復性出遊並未帶來報復性消費,因旅遊收入逾1,480億元人民幣,只比疫前增加0.66%,增幅不成正比。

民眾旅遊消費收斂,主因是旅遊口味轉變,尤其是年輕人選擇到鄉鎮、村寨進行「下沉式旅遊」,不再是大吃大喝和在地標前拍照留念,而是在小地方體驗風土人情的深度遊。背後原因是3年疫情重創經濟,不少企業在裁員,倖存者均面對大幅減薪潮,以致收入大減,故疫後首個黃金周假期旅遊,只能勒住荷包消費。更重要是當局過去幾年大力調控樓市,令樓價大跌,不少有樓一族面對財富縮水,疊加經濟前景不明朗,都不敢過分消費。

民眾不願消費,並非沒有錢,而是因為對未來預期不看好,唯有將錢儲起來。超額儲蓄無法轉為投資或消費,大量資金留在銀行,對經濟復甦起不到任何作用。不過,4月份居民存款出現微妙變化,即使存款仍多達逾273.4萬億元人民幣,比3月份減少1.2萬億元,但從居民中長期貸款淨減少1,156億元來看,相信民眾提走存款,部分流向消費,大量更是流向提前償還房貸,來減少個人債務。

當前市場對通縮的疑慮,是對未來經濟前景看不透,寧願多留個錢傍身,甚或主動減債。當局要打破這個困局,首務是提振市場信心。低通脹讓當局有條件放水推行刺激經濟政策,但當局堅拒大水漫灌式來提振市場信心,因過去十多年,美歐政府習慣了靠印銀紙來製造經濟增長,對經濟結構問題置之不顧,結果問題長期積聚下來,令經濟失衡變得更嚴重,出現高債務、高通脹、低增長困局。
拒大水漫灌務求擠樓市泡沫

內地最大問題是樓市泡沫,當局花了很大力度才讓樓價回落,即使經濟放緩,仍一直忍手不肯放水,只透過中度偏鬆貨幣政策和穩健財政政策,確保資金流入實體經濟,目的是爭取時間擠樓市泡沫,讓樓價回到合理水平,避免樓市硬着陸。由於房地產相關行業對GDP佔比7%,樓價回落不但影響內房企投資意欲,更削弱民眾入市信心,因此,當局今年已開始適度放寬樓控措施,樓價亦開始回穩,待政策繼續發酵,民眾信心回復,相信會釋放積累多時的購買力,便有助樓市和經濟回穩,但需時多久卻難以預料。

不過,當局當前更應着力推出一些政策,鼓勵民眾消費,激發企業投資擴張業務和增聘人手,從而改變市場對前景的預期,但這並非易事,因沒有任何良方妙藥,只能摸着石頭過河,全力催谷消費氣氛,確保樓市軟着陸。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