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现危机 须设法适应新环境
2023-07-31 00:00香港全面复常之后,游客人数大幅增长,零售消费亦渐恢复,有力推动经济复苏。惟今年以来旅游消费出现新变化,显示受航空运力、环球经济、地缘政治、汇率等不同挑战影响外,旅客及市民消费模式在三年疫情后已现巨变,香港以往单靠美食、购物吸客的方程式已经过时,适应新业态需要新思维,除增加人手,提升接待能力外,还需要因应新变化,进一步提升旅游消费竞争力。
购物吸客方程式已过时
根据旅发局数字,上半年约有1300万旅客人次访港,其中6月为275万人次,日均旅客量约9.2万人次。不过,整体向好中亦有隐忧,首先,游客来源较为单一,1至5月,七成八旅客来自内地,约一成半来自亚洲其他国家,欧美旅客仅6%;而同期新加坡欧美旅客占三成,达155万人次,较香港高出一倍半;其次,新加坡七成半旅客过夜,平均逗留3.9晚,香港仅有一半旅客过夜,平均留港3.6晚。
即使是内地旅客,消费形态亦不同于以往,旺丁不旺财。2月初至5月初期间,近万个内地团来港,85%停留少于两日,内地团以一程多站居多,逾五成团费低于500元人民币。五一黄金周假期,约62.5万内地游客来港,超出预期,但本港餐饮、零售、酒店等行业人流,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2%。一项统计显示,在黄金周与政府消费券双重催谷下,5月份本港零售额按年仅增加18.4%,与2019年同期相比,仍低13%。
这种变化有多种原因,因人手短缺,接待能力不足,曾发生内地团要在餐馆外排队等食饭,旅监局为防阻街影响当区居民,要限制餐馆接团餐生意等乱象,影响旅客体验。更主要的原因是,在社交媒体、疫后经济、购物模式转变等影响下,内地游客来港,不再热衷珠宝首饰与名牌店购物,也不再独访主题公园等热门景点,而更青睐深度游,到街头巷尾寻找网红茶餐厅「打卡」,参观故宫、M+等博物馆。
内地近年跨境电商日渐成熟,特别是自贸区免税店的兴起,令本港名牌购物顿失价格优势;大湾区餐饮业的多元,亦令本地餐饮业性价比相形见绌;而社运加疫情更令香港夜生活失色不少;连本地市民北上消费、逆向代购都蔚然成风,为本地消费敲响了警钟。
上述隐忧与变化原因复杂,如地缘政治中的大国博弈,英美对香港发出「旅游警示」与所谓「国家紧急状态」,加上航空运力不足、机票价格高企以及汇率因素等,都导致欧美国际旅客恢复较慢,这方面非香港所能控制。
旅发局已表示,会加强在客源市场推广,深化「你好,香港」宣传工作,透过举办「香港单车节」、「美酒佳肴巡礼」、「缤纷冬日巡礼」、「跨年倒数」等大型盛事,吸引旅客访港。除此之外,还可每年设计引人入胜的旅游年历,确保每月都有旅游主题或亮点,特别是增加夜晚盛事,重现本港往日「不夜城」的绚烂;迎合旅客深度游需要,旅游业议会计划修订文化古迹本地游鼓励计划,入境团在港逗留至少一晚,其文化古迹行程可获资助。
要创新旅游消费新业态
重要的是要创新旅游消费的新业态,有建议可利用郊野公园作卖点,设计自然行山等特色旅游产品;配合旅客一程多站选择,可与周边地区联手,吸境外客作大湾区游;利用金融、医疗、教育等优势产业,开展银行保险开户游、医疗验身游、暑假游学团等特色旅游,吸引优质旅客。政府要在土地、商业发牌、人手等方面提供政策配套支援,加强旅游设施升级改造,以奖罚方式来提升服务品质。换言之,不打破购物天堂可单靠卖货代理模式「躺赢」的迷思,香港随时会落得「人财两空」困境。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