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懷抱「敵意」 中歐峰會難解經貿分歧

2023-12-10 00:00

中歐領導人上周在北京舉行峰會,未能化解經貿分歧,此因歐盟要求中國解決嚴重貿易逆差,卻未有正視逆差成因,並以政治手段向中方施壓,加強制約中國這個「系統性競爭對手」,阻撓雙方經貿合作。然而,歐盟對華態度強硬,但不少歐盟成員如德、法卻採務實態度,積極與華經貿合作,令中歐關係不至太僵。

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上周四到北京,與總理李強舉行4年來首次面對面的中歐峰會,兩人並會見了國家主席習近平,中歐高層的親身接觸,卻未為雙方關係取得突破。此因中歐分歧嚴重,歐盟在會前已高調稱不能容忍貿易不平衡,指歐盟去年對華出口2303億歐羅,進口中國貨卻達6260億歐羅,造成3957億歐羅巨額逆差。

為加強對華施壓,歐盟過去兩個月,先後啟動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又對中國二氧化鈦、建築高空作業平台的低價不合理,展開反傾銷調查。
習近平提三「不能」三「夥伴」

做成中歐貿易出現嚴重差距,原因至少有三個。其一,中國產品價廉物美,向為歐洲民眾所喜,中歐貿易逆差並非始於今日,如2012年歐盟入口中國貨2897億歐羅,亦遠高於出口中國的1439億歐羅。其二,歐中逆差近年不斷擴大,因歐盟跟隨美國,禁止高科技產品出口中國,如限制荷蘭光刻機售華,另方面中國技術進步快速,如中國電動車性能不輸歐洲車,售價卻只是其六成。

此外,中歐經貿不能只看貿易逆差,正如中方指出,中國出口歐盟貨品不少是歐洲在華企業所製,歐方享有相當一部分利潤,加上歐企在華銷售,據統計歐洲上市公司8%利潤因中國而來,高於美國上市公司的4%,正因有利可圖,歐盟去年在華投資增長96.6%。相反,歐盟卻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中國投資歐洲能源、交通、金融等領域,令中企無法為歐洲創造職位、將生產回銷中國,加深中歐貿易差距。

為解決中歐貿易差距,歐盟要求中國開放市場,此舉實未有觸及中歐經貿的核心障礙,那就是歐盟對中國懷有敵意,要用政治手段排斥中國,以至窒礙中歐正常貿易。

單是過去3個月,歐盟連串政治動作就不利中歐經貿。歐盟委員會9月中制定清單,要保護10種關鍵技術包括先進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以免落入對手如中國手中,將進一步制約科技產品銷華;歐洲議會10月通過《反脅逼工具法案》,指歐盟成員若遭經濟制裁,可採取貿易報復、加徵關稅等報復手段,其成員立陶宛就經常指責中國經濟脅逼,為中歐經貿添憂;歐洲議會上月中又就《關鍵原材料法案》達成基本協議,該法案表明關鍵原材料對第三國的依賴不能超過65%,有關立法明顯針對中國。

要解決中歐經貿問題,習近平就向米歇爾和馮德萊恩提出三個「不能」和三個「夥伴」,三個不能即雙方「不能因為制度不同就視彼此為對手,不能因為出現競爭就減少合作,不能因為存在分歧就進行對抗」,就是促請歐盟放棄用政治手段遏制中國;歐盟若能放下視中國為對手,習近平指中方願將歐盟作為「經貿合作的關鍵夥伴、科技合作的優先夥伴、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的可信夥伴」。在三個夥伴下,中國可以優先與歐洲高科技、供應鏈合作,歐洲對華出口自可大增。
不少成員國採務實合作態度

正因歐盟領導人無意改變視中國為對手,中歐峰會無法取得突破。值得留意的是,不少歐盟成員國家卻比歐盟彈性靈活,如法國總統馬克龍今年初訪華,積極強化中法經貿合作,又邀請習近平明年訪法;德國總理朔爾茨去年底已搶先其他歐洲領導人訪華,德國商界又力撐與華合作;其他較小的如匈牙利、希臘更是積極擴大與中國合作。

雖然歐盟跟從美國遏制中國,但歐盟不少成員對華採務實合作態度,抵銷了歐盟與中國關係停滯對中歐經貿的實際影響。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