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自殺堪關注 優化應急機制只治標

2024-09-19 00:00

開學半個月,已經有3名學童自殺身亡,再次引起社會關注學生情緒健康問題,港府承認及早識別和支援高自殺風險學生的「三層應急機制」有必要繼續存在,以及進一步優化空間。但這還不夠,還須學校和家長配合,源頭減壓,並建立關懷文化,紓緩學童負面情緒。
善用校外社工減精神科醫生壓力

港府去年底因應學童自殺頻仍,在全港中學推出「三層應急機制」,為期兩個月,其後將措施延長至今年底。機制第一層是協助學校及早識別和輔導有較高自殺風險的學生,第二層是若學校人手不足,教育局會協助將有關個案轉介給社署跟進;第三層是校長將嚴重個案轉介公院精神科醫生治療。教育界大多認為機制有效,要求將機制恆常化,但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上月底指,機制是針對高峰期的額外資源調配安排,若變為恆常安排,可能會影響其他社會人士使用精神健康服務,待做完階段性總結,才決定是否延長。

然而,特首李家超日前指,「三層應急機制」會繼續存在,確保能幫助有高自殺風險的學生,但機制有優化的地方。特首這番話釋出兩個重要訊息,第一是不用等到有檢視結果,已一錘定音延長有關機制,相信與開學不久已有3名學生輕生有關,而學生是未來社會棟樑,令當局不敢掉以輕心,寧願繼續調撥額外資源支援某些有問題學生,以免問題進一步惡化。

第二,現行機制存在不足之處,就是第二層校外社工服務使用率較少,有必要作出優化。截至本月16日為止,由校長轉介至精神科有289宗,比第二層校外社工支援的123宗還要多1.3倍。第三層使用率高,相信是校長關心學生,希望能給予最急切精神健康治療,以致跳級求助。

此舉好處是讓有問題學生能縮短見精神科醫生的輪候時間,由正常個案所需的兩至三年,縮短至兩個星期;但弊處是很多轉介個案未必真的有精神健康問題,結果擠佔醫療資源,延長其他社會人士輪候時間。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較早前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有逾20宗15歲或以下輕生個案,81%沒有精神問題等高危風險,而有一半個案是因親人離世、父母離異,心有鬱結,一時適應不了,鑽牛角尖萌生歪念。只要有人從旁開解,作出心理輔導,便有機會解開心中鬱結,根本沒必要看精神科醫生。特首提出要優化機制,目的是善用校外社工,對症下藥幫助有情緒問題的學生,從而緩解精神科醫生工作壓力。

「三層應急機制」是針對已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學生,有必要繼續存在,但要防止學童輕生,最有效方法還須從源頭處理好其壓力根源。學童在新學年面對最大壓力,主要是擔心升中一、中四或轉校後無法適應新環境的轉變、考試和學習壓力,以及校園欺凌等問題。

因此,學校應改善校園氛圍,研究如何貼地落實《4Rs精神健康約章》中的Rest(休息)、Relaxation(放鬆)、Relationship(人際關係)和Resilience(抗逆力)。校方應向學生灌輸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其在學習過程中提升抗逆力,學會如何正確處理情緒、待人接物的方法,並減少功課和測驗次數,多舉辦一些課外活動,讓學生能在輕鬆愉快氛圍中學習。教師若發現學生情緒和行為有異常時,應主動跟對方交談和了解,再視乎問題嚴重性轉介校內或校外社工輔導,抑或轉介精神科醫生治療。
家教建關懷文化提升學童抗逆力

預防青少年自殺,家長也有責,不要過分着重學業成績,應盡量每天抽時間與子女閒聊,了解其在校園的生活點滴,不管是開心事和不快事,讓其感受到父母的關愛,願意打開心扉傾訴心事。當子女求助時,切勿指責,而是在聆聽後作出有建設性的建議,讓其明白到求助並非軟弱,父母會跟自己一起勇敢面對。

只要家長和學校加強對學童的關懷,才能守護好孩子身心健康發展,讓其在安全和諧環境中成長,即使遇事,也會積極面對。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