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降門檻搶人才 港府須破格應戰
2022-08-30 00:00特首李家超揚言要搶佔人才,政策仍未出台之際,作為主要競爭對手的新加坡政府,趁副總理王瑞杰訪港時公布吸納多元化人才新政策,似在搶閘爭飲頭啖湯。全球都正為疫後經濟布局爭奪人才,儘管港府表明會參與這場人才爭奪戰,但絕不能再被傳統政策規範,須不拘一格,更要加把勁用實利將人才虹吸過來,並留港發展。
新加坡人力部長陳詩龍宣布一項名為「頂級專才准證」計畫,凡過去一年每月收入逾三萬坡幣(約十六萬九千港元)的高薪人士,毋須先在新加坡找到工作,便可獲批為期五年的工作簽證,而其配偶亦獲准在新加坡工作,毋須另外申請工作簽證。在體育、文化藝術、學術研究有卓越成就的人士,即使月薪不符門檻,也可申請。新計畫將於明年元旦起接受申請。
傳統政策規範多難留人才
新加坡自立國以來,一直倚重外來人才,並一再提高審批門檻,以保障當地人的就業機會,但今次為了吸納各方的頂尖精英,彈性降低部分門檻,皆因全球明白到人才是決定國家成敗的關鍵,正推出各種形形色色、較寬鬆的吸納人才計畫,總理李顯龍在上周一國慶集會上表明,絕不能落後於人,一周後便急推出台新政策,凸顯逼切性;同時亦趁當地昨天撤銷室內戴口罩令,映襯香港疫情反彈,要收緊抗疫措施,大有趁你病攞你命,試圖用對外更開放的措施將更多人才搶佔過來。
事實上,多國都在放寬延攬人才的門檻。例如,英國五月底啟動新計畫,向英國以外的全球五十所頂尖大學畢業生招手,毋須在英國找到工作,便先發出工作簽證,務求將最有潛力、剛在職場起步的人才招攬來英;德國其後也推出類似政策。泰國下月起更推出為期十年的工作簽證,希望在未來五年吸引多達一百萬名有專業技能人士落戶泰國。
李家超最近頻頻表明,香港着力發展創科,一定會向全球搶佔人才,包括優質的、香港缺乏的,涉及醫療、創科範疇,固然是出於創科產業發展的需要,同時也要紓解人才外流問題。
香港一直以來有多種吸引人才計畫,包括為非內地金融服務業人才而設的「一般就業政策」、針對內地專業人士的「輸入內地人才計畫」、針對海外及內地高科技人才的「優秀人才入境計畫」、針對海外創科人才的「科技人才入境計畫」等,但成效卻不太理想。據入境處資料顯示,資訊科技業界人才申請來港人數,由二○一六年的一千六百八十二人,跌至去年五百八十五人,跌幅六成半;同期的藝術文化界人才申請由四千四百三十六人急跌至一百三十三人,跌幅九成七。
人才不但來港意欲低,連留港意欲也不大。以「輸入內地人才計畫」為例,二○○三至一二年共批出五萬七千多宗申請,但在二○一○至一九年期間只有約七千人取得居留權,僅一成二人成為香港永久居民。香港留不住內地或海外人才,背後相信與本港高樓價、高租金有關,即使他們有經濟實力,買樓又要付高達樓價三成的雙倍印花稅,而且還要住滿七年才享有永久居民的權利,令不少人才將目光轉向新加坡,因當地只要獲批工作簽證,便可申請永久居留權,並沒有居住年限要求,只要持有永久居留權,便可享有養老、醫療、住房、教育等福利。
宜推房屋津貼與深圳看齊
港府要與多國爭搶人才,不能採漁翁撒網式,應深思熟慮因應哪些產業最缺乏、最急需的人才選擇性出招,而靠稅務優惠的傳統政策已不合時宜,不但要放寬入境門檻,更要針對海外或內地人才最想要的實利,如住房津貼、子女教育津貼、獎金等,務求與深圳和周邊地區看齊。當局即使要穩定樓價,也應設法解決優才置業問題,不妨採取先徵後退措施,待優才居港滿七年成為永久居民後才退回稅款。
外國搶人才已不拘一格,港府須從後趕上,以新思維突破過往條條框框,推出一些更實惠的措施,才能把人才搶下來,留下來,並願意協助培訓本地人才。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