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科招生勿只看高分 醫術醫德同樣重要
2022-08-17 00:00大學聯招日前放榜,中大醫學院今年在收生人數和成績方面,均遠勝港大醫學院,而港大更是連續七年未能達到其承諾的七成半聯招取錄率,若趨勢持續,勢將承受對中學文憑試(DSE)考生不公指責。面對學生數目持續減少,當局有必要面對現實,考慮改變現時只收公開試考得高分數的學生讀醫的做法,才有望緩解醫生荒的問題。
由於本港醫生不足,為了解決醫生荒,兩大醫學院今個學年共增加六十個學額,令每校各有二百九十五個學額,取錄聯招及非聯招入學的本地生。今年共有三百三十六名尖子經聯招入讀醫科,中大共取錄二百零五人,佔其醫科學額六成九,而港大僅取錄一百三十一人,佔醫科學額四成四,比率不但創新低,更是連續七年未達七成半醫科學額經聯招取錄的承諾,而錄取國際文憑(IB)課程學生比率則大增至五成六。
收聯招新低恐影響學生質素
中大醫學院自二〇一八年以來在收生方面超過港大,今年情況更加明顯,這個轉變背後反映了一些深層次問題。首先,生育率下降,令學生人數持續下跌,再加上近年多了人移民,使參加DSE考生人數由二〇一二年逾七萬人跌至今年約五萬人,尖子比例也相應在減少。此外,近年多了家長讓子女讀IB課程,讓他們可循非聯招方式報讀兩所醫學院,而今年投考IB的本港學生逾二千二百人,令他們取錄的機率明顯高於DSE生。
本來狀元和成績優異的尖子,選擇到哪所大學醫學院讀醫,純屬個人抉擇,但港大卻連續多年跑輸給中大,除了與中大醫學院吸納一些蜚聲國際的學者任教,科研成果頻獲國際推許,「省靚」中大醫學院招牌有關外,更因中大傾向吸納修讀本地學制、比較草根階層的學生,令愈來愈多尖子為能穩陣讀醫,選擇中大作為首選。由於大部分DSE尖子被中大吸納,令港大醫學院面臨收不足高分數學生,只有將取錄分數綫「劃低」,但又未能填夠數,唯有大量取錄攻讀IB課程的學生。
此舉令人質疑港大醫科生的質素,因港大暫時未公布所取錄的醫科生分數細節。即使取錄分數最高為五十一分,與中大看齊,但最低分數為三十三點五分,中位數是四十三點五分,均分別比中大的四十點五分和四十五分為低。若取錄低分數的人數過多,難免予人學生質素每況愈下的感覺,有損大學聲譽,讓來年的尖子不願報讀,引發聯招生取錄率持續下跌的惡性循環。
學生人數持續下跌的趨勢,相信仍會維持一段時間,兩所醫學院如何確保能取錄尖子,尤其港大面對收生難,若果繼續取錄大批非聯招學生,只會招來更多人批評其對DSE生不公的指責。
面對這個問題,當局應以新思維改革醫科收生標準。過往大家認為只有高材生才有資格讀醫,醫學院收生只看分數,卻將一些可能只差幾分的學生拒諸門外,亦從沒想過最高分數學生的心態、性格是否適合做醫生。畢竟醫生要救人,醫術固然重要,但醫德同樣重要,收生不應只看絕對分數,分數稍低一點可酌情考慮,還應考慮報讀學生是否有抱負懸壺濟世之心,正如醫學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所說,面對考生和尖子人數下降,他不介意醫科生入學成績下跌,取錄學生更應看重其性格,是否有心行醫助人。
學醫非為名利更須考量抱負
事實上,每年DSE或IB試放榜後,十個狀元有九個都表示會選擇讀醫,甚少會選讀文學、歷史,難道個個都想行醫救人,抑或是被世俗名利思想影響,尤其當醫生地位高,收入好,在公院工作一段時間後出去掛牌搵真銀,隨時有望成為「月球人」(即月入一百萬元)或「星球人」(每星期收入一百萬元),正因為這些名利令他們對讀醫趨之若鶩,未必是出於個人性格志向。
醫學院面對招收尖子困難,應以新思維應對,不宜只追求成績頂尖,對一些有行醫救人抱負的學生,不妨考慮給他們一個機會,培訓更多醫生,解決市民看病難的老大難問題。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