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因時制宜 免打斷復常之路

2022-08-27 00:00

新冠疫情反彈,短期極有可能日破萬宗,港府昨天宣布多項新抗疫措施,聚焦加密檢測次數,以及善用社區隔離設施保護高風險人士,暫時避免收緊社交距離措施,相信是吸取之前幾波疫情教訓,務求精準控疫,以免防疫措施走一刀切的回頭路,重創經濟之餘,亦打斷復常之路,令經濟復甦遙遙無期。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宣布,政府維持家居隔離準則,但所有同住家人若屬高風險人士,如長者、長期病患和嬰兒,而家中又沒有獨立廁所,必須送社區隔離設施隔離,七十歲以上長者未完成疫苗接種,須送往專為長者而設的隔離設施。明日起原先只適用於酒吧顧客要做快測的要求,將擴大到超過八人參與的宴會人士;表列處所所有員工均須每三天進行一次快檢,並呼籲市民多做快測。
加密快測次數助速找確診者

當局解釋推行新措施,因疫情近月急速上升至約八千宗,儘管大部分確診者屬輕症,但每日入院人數由月初的二百五十人增至目前三百人,累計有二千三百多人留醫,深切治療病房使用率同期由四成半增至近五成半,對公院造成壓力。再加上多名醫護染疫,而醫管局又要抽調人手到亞博館及其他社區隔離設施執勤,人手緊張,要被逼減少一些非緊急服務和手術,有必要調整控疫政策。

有別於以往疫情爆升便馬上收緊限聚令、關閉處所和食肆晚上禁堂食,當局今次卻不願這樣做,只當作非不得已的最後手段,因代價實在太大,尤其是第五波疫情令經濟受重創,連續兩季GDP錄得負增長,當局亦為此兩度調低全年增長預測至萎縮百分之零點五至微升百分之零點五。各處所難得在四、五月間復業,香港亦逐步對外放寬入境限制,朝着復常之路前行,步伐雖然比周邊地區緩慢,但也不能因疫情反彈而在防疫措施走回頭路,否則讓正掙扎求存的各行各業更難活下去。

此外,當局鼓勵市民接種三劑疫苗,長者或免疫力低人士更應打四針,認為有助建立社會保護屏障,是復常的關鍵。在七成一市民打了三針情況下,若當局眼見疫情反彈便收緊社交距離措施,難免會令人質疑打針的作用,從而打擊市民接種意欲。

盧寵茂強調,縮短入境檢疫期暫時並未有為社區爆疫帶來風險,新抗疫措施只針對本地感染,而做法聚焦兩方面。第一,加強檢測力。由於社區太多隱形傳播鏈,難以追蹤,只能倚靠個人做快測。針對院舍和醫院這些爆疫高風險場所,要求員工和院友隔日一檢,至於其他處所員工則三日一檢,對於參加宴會人士均要做快測,希望藉此盡快找出確診者,避免他們進入處所播疫,並及早進行隔離。

第二,那些不宜與確診者家居隔離的同住高風險人士送往社區隔離設施,旨在減低他們因密切接觸而被感染風險,畢竟目前仍有三十五萬名六十歲以上長者和十萬名三歲以下幼童未打針,對新冠病毒沒抵抗力。即使他們染疫,在隔離設施有醫護照料,能及早獲得適當治療,減低患重症或死亡風險,從而紓緩公院負荷。
不想再過苦日子市民須配合

新措施明顯是圍繞減低確診入院、患重症和死亡率風險,以免公共醫療系統爆煲。然而,公院為騰出人手和資源照顧新冠病人,難免無法照料非緊急病人,私院應履行專業責任,勿向公院轉介過來的病人說不。十三所私院應允撥出三百六十四張病牀接收公院轉介的病人,當中只有五所的接收率達六成,三所仍是零接收率。私院應謹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旦公共醫療系統崩潰,自身亦會受影響,故應勇於分擔,為抗疫出一分力。

港府抗疫策略有新思路,在社會復常開展後盡量不想走回頭路,以最低成本換取最高防疫效果,既保護市民生命健康,亦保住經濟民生,公眾不想再重過限聚令、停業令的苦日子,有責任響應政府呼籲減少跨家庭聚會,並多做快測,雖然這會增加家庭開支,但總好過開工不足、收入大減,甚至飯碗不保。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