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提升答題表現 更勝公開考生錯漏

2023-11-06 00:00

考評局在每年中學文憑試(DSE)放榜後,都會行禮如儀似的出版《試題專輯》,輯錄該屆各科試題與評卷參考,更刊載部分考生一些千奇百錯的答案,希望可對來屆考生起警惕作用。然而,此舉除了有吸睛、博君一粲之外,其實對改善考生作答表現沒多大作用,有關當局應檢視現行做法,如何提升學生知識水平才是關鍵。

以中史科為例,考生一如既往,混淆史事、人物張冠李戴、朝代概念模糊,如誤認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為唐朝人,將漢代的匈奴誤為吐蕃或突厥,將晚清時代的秋瑾當成抗日時期人物。

最嚴重錯誤的例子是題目已提供了 1916年出版的《新青年》封面圖片,考生沒留意文字是由右到左書寫,把作者陳獨秀誤抄成「撰主生先秀獨陳」。
須跳出網絡世界碎片化閱讀

中文作文卷要求論述「模仿缺乏個性」的題目,考生舉例指蘋果公司模仿微軟製作電腦,湯漢斯模仿奇洛李維斯演戲,明顯是亂說瞎編,與事實不符,導致論證無效,減弱文章說服力而失分。考評局亦指考生在答題時錯別字多,字跡潦草;在英文科口試,有考生把中文直譯成英語,將「開冷氣」說成「open the air-con」。

考評局每年總是將考生一些錯得離譜的答案公諸於世,讓公眾聽到後哂然一笑,搖頭歎息,不禁令人懷疑考評局此舉要達到甚麼目的,是借考生犯了一些不應犯的低級錯誤,對來屆考生起警惕作用?抑或是嘲諷考生水平低落?

須知道出版《試題專輯》目的是讓試卷主席將每屆考生的表現評估後作出評語,解釋評核準則、作答注意事項和分析考生表現,並提出改善作答的建議。若作答了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答案的只是個別學生,不應以偏概全,特意挑出來當成反面教材,讓其成為被嘲諷對象。假如很多考生犯同樣的錯誤,更加讓人反思為何考生連最基本的常識、史事都不懂,卻只會信口胡謅。

學生不時因混淆史實,或將一些一知半解的通識科名詞亂用而衍生了很多笑話,說穿了是基本功不夠扎實,對中國歷史、一般常識不了解所致,答題時胡亂套用通識科概念,結果出現「吹水」現象,自暴其短。

事實上,學生現今長期沉浸在網絡世界之中,接受大量被刪減篩選過的資訊,看似掌握很多資訊和社會最新動向,但實際上是碎片化和高概括訊息,內容粗疏,缺乏深度剖析。要提升學生知識,須跳出網絡世界碎片化閱讀,回歸現實多讀經典名著和留意新聞時事。
須改變口語入文縮略語陋習

此外,社交媒體普及下,學生習慣用圖像表情、同儕才看得懂的潮語和縮略語取代文字溝通,日常生活甚少用完整句子表達個人想法和感情,久而久之執筆忘字,當在寫作時錯別字特別多,甚至出現「我手寫我口」現象,將大量網絡用語和口語寫進文章內。文章在對話內容偶爾用上一兩句俚語或口語,使說話變得更傳神,但若通篇行文遣詞均是口語,便流於通俗粗鄙,難以雅俗共賞。

近年學生水平下降,疫情下多次暫停面授課堂,學生聆聽教師講解、複習時間減少,令情況變得更嚴重,當務之急是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寫作技巧。

考評局與其每年聚焦專挑一小撮考生答題錯漏百出,倒不如將答題最佳的文章公諸於眾,剖析文章結構布局嚴謹,如何適度運用事例、史例及設例支持論點,在論述中做到首尾呼應,好讓其他學生參考學習,激發其主動多讀一些經典著作,從而吸收更多課本外的知識,並在耳濡目染下提升寫作水平。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