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打壓華晶片供應鏈 損人害己通脹難降
2022-07-29 00:00美國參議院經過一年辯論,終於在周三通過總值二千八百億美元的晶片法案,預料眾議院稍後表決可望順利通過,再交予總統拜登簽署,成為其上任後最重要立法勝利,也標誌中美科技戰進入新階段。美國下一步是加緊組織晶片聯盟,透過晶片供應鏈小圈子化,對中國實施更精準的技術封鎖和打壓,落實其對華科技脫鈎的意圖,但此舉只會進一步動搖晶片供應鏈,令科技產品價格高居不下。
《晶片與科學法案》分成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向半導體企業提供五百二十七億美元補貼,鼓勵企業在美國研發和製造晶片,並為企業提供投資稅務減免;第二部分是在五年內撥款二千億美元作科研之用,涵蓋人工智能、機械人、量子電腦、電池技術等。
透過補貼逼晶片廠選邊站
法案有望趕及在本月底國會休會前通過,讓議員在復會後可聚焦中期選舉工程,亦有利民主黨爭取製造業支持,因疫情導致晶片供應短缺,令不少車廠或製造商因缺晶片而被逼停產,美國經濟去年因此損失二千四百億美元。法案旨在重振美國本土晶片產業,利用補貼吸引半導體企業在美國設廠,提高美晶圓產能,減低因過分仰賴亞洲國家而出現「晶片斷供」風險。
法案名義上是要改善晶片斷鏈風險,但實質是遏制中國晶片業發展,因法案含有針對中國的條款,規定凡獲得美國政府補貼的企業,十年內不得擴大對華晶片投資,尤其是少於十四納米晶片投資,意味是逼晶片廠選邊站,不能為中國提供先進晶片技術。
拜登同時推動與日本、台灣和南韓組成晶片四方聯盟,並提出「友岸外包」模式,透過將美國晶片定單交予盟友的企業生產,重塑晶片供應鏈,施壓南韓須在下月底表態是否參加晶片聯盟。美國此舉旨在進一步推行「小院高牆」戰略,透過控制晶片供應鏈,務求對華高新科技產業進行更精準的科技封鎖,實現對華科技脫鈎的圖謀。
美國向盟友推銷時美其名是為了穩定供應鏈,但暗地裏卻在大搞「去全球化」的小圈子供應鏈,只會令斷鏈情況持續,物價難以回落。過去二十年,西方經歷一段相當長時間低通脹時代,拜全球化所賜,各國在互通有無時,憑藉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分工生產,建立一條全球化產業鏈,令生產效益大大提升,商品價格因供應大增而處於相對低廉優勢。可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上台後為了遏制中國崛起,透過貿易戰逼企業將生產綫搬離中國。這種去全球化舉措,打斷原先已建立好的全球產業鏈,疫情令斷鏈惡化,將通脹推高。
韓憂失中國市場結盟猶豫
現在拜登變本加厲,透過掐住晶片供應鏈來卡中國脖子,試圖拖慢中國經濟發展,爭取時間讓美國重建半導體產業競爭力。問題是晶片業競爭,視乎誰掌握更完整產業鏈、誰的市場規模更大。中國是全球最大半導體市場,去年佔全球銷售額三分一,是任何晶片廠都不願失去的重要市場。南韓去年出口價值一千二百八十億美元的晶片,當中六成是出口給中國和香港,這解釋南韓為何對加入晶片聯盟猶豫,皆因害怕失去中國市場的衝擊。即使美國提供建廠有補貼優惠,但資金規模不大,僅五百二十億美元,且由多家晶片廠瓜分,誰願意為了撿芝麻而丟了西瓜,故相信晶片廠會採取高中低端晶片分別建廠策略,來規避晶片法案的約束,維持中國市場。
拜登出陰招拖慢中國發展,但亦割裂全球市場,且無法改變美國製造晶片成本比台灣、南韓高逾三成的事實。美國割裂全球市場,無法短期提升競爭力,反而會進一步影響本已脆弱的供應鏈,令涉及晶片的產品價格高企。晶片研發涉及龐大資金,失去中國市場的技術,若遲遲無法回本,只會拖慢研究和投資步伐。美國只顧遏華,卻無視盟友和普羅消費者利益,實屬損人不利己的行徑。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