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相信科學 讓子女打針保平安

2022-09-09 00:00

疫情持續反彈,政府宣布將疫苗通行證使用年齡下降至五歲,要求五至十一歲兒童須在十一月底前打齊兩針,否則無法進入指定處所,包括食肆、圖書館及體育館,希望藉此推高接種率,以便更有效保障兒童健康。兒童打針最大障礙,主要源自家長對疫苗的疑慮,當局須加強解說釋疑,並在執行上推出更便利措施。

現時市民進出表列處所時須掃描疫苗通行證,但十二歲以下兒童獲豁免,港府昨天對此作出調整,疫苗通行證將涵蓋五至十一歲兒童,分兩階段執行,五至十一歲兒童須在九月三十日前打第一針,若在三個月或以前已打了第一針,則須打第二針,並在十一月三十日前接種兩劑疫苗,才可進入指定處所。當局同時縮短十二歲或以上人士接種第二針和第三針之間的寬限期,由原先的六個月縮短至五個月,並須於十一月三十日前打齊三針。
用數據證疫苗安全釋疑慮

政府對兒童谷針,因第五波疫情兒童染疫人數大增,以三至十一歲為例,累計近九萬四千人染疫,有三十八人出現嚴重或危殆情況,當中三十一人是從未打針,四人只打了一針。至於三歲以下兒童,累計近一萬九千人染疫。今波疫情有八名兒童死亡,全部都未完成疫苗接種,凸顯打針有助減低染疫後患重症及死亡率。

兒童染疫增加,與疫苗接種率不太理想有關。三歲以下兒童上月初才開始接種疫苗,迄今僅一成三人打針;三至十一歲兒童打了一針達八成一,打第二針僅六成七,至今仍有至少六萬八千人未打過針。隨着冬季流感將至,若情況仍沒改善,屆時恐怕有更多兒童染疫,需要入院治療,加重公院醫療系統負荷。為此,當局決定降低疫苗通行證年齡要求,希望藉此營造打針可為兒童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包括可在食肆堂食,到圖書館看書,在體育館打球,促使家長盡早讓子女接種疫苗。

家長不願孩子打針,很大程度是誤信網上傳言,認為新冠疫苗是新生事物,不清楚對人體會造成甚麼影響,偶爾有小朋友打針後出現心肌炎副作用,便覺得疫苗不安全。港府宜加強解說,援引本地和海外的科學數據來證明疫苗是安全可靠,科興和復必泰疫苗在全球已有數以億計人士接種,大多數只是出現針口位置疼痛、發燒等輕微副作用,出現嚴重副作用少於百分一。

當局亦應加強宣傳,不厭其煩地傳遞不打針弊處多的訊息。本地和海外研究都發現,兒童沒打針而感染Omicron變種病毒,出現嘶哮症、急性壞死性腦炎等併發症風險大增,需要服用強心藥和大劑量類固醇,嚴重更可致命。美國截至今年八月為止,有逾一千四百名兒童染疫死亡,當中包括逾五百名五歲以下小童。染疫兒童康復後更出現長期後遺症,本港臨牀觀察顯示,有一成九兒童康復後出現長新冠,持續疲倦,記憶力轉差,影響今後學業和正常生活。
打針助復常利益高於風險

不少家長指當局用行政指令限制子女的社交活動,損害兒童權益,明顯是倒果為因。由於大家對新冠病毒沒有抗體,只有靠打針才可提高保護力,學生疫下近三年被逼上網課,很多人只能上半天面授課堂,課外活動大減,不但影響學業進度,更令學童體重過胖數目比疫前大增一點八倍。家長若想子女能盡早恢復全日面授課堂,有正常課外和社交活動,便不應再猶豫,盡快安排子女打針。

事實上,當局亦明白到兒童沒有手機,所以在實施疫苗通行證新安排時,容許以紙本或出示針卡二維碼照片以茲識別,家長亦可透過醫健通,或稍後更新版的安心出行展示自己及子女的電子針卡,盡量方便家長及兒童,毋須為孩子特意添置新手機。

為了子女健康和學業着想,家長不應再糾結於一些疫苗不實傳言,而是相信科學,盡快帶子女打針。若仍堅持己見,一旦子女染疫患重症甚或離世,屆時便悔之已晚。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