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衞戰歌利亞只是神話 虛銀難敵傳統大銀行

2024-05-07 00:00

俗語謂:「不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金管局日前指虛擬銀行的名字太不真實,讓市民有負面感覺,宣布計劃將虛擬銀行改名為「持牌數字銀行」,諮詢業界意見一個月。改名固然可以令人觀感有所轉變,但虛銀經營環境困難,若不積極拓展金融創新產品,難以與傳統銀行競爭。

首間「虛銀」自2020年起開業後,至今共有8間虛銀已營運逾4年,始終未能做到收支平衡,虧損連年。剛公布的年報顯示,虛銀去年共虧蝕29.9億元,雖然比2022年度的34億元有所減少,當中以MOX全年蝕得最多,高達7.44億元,令業界關注何時才能擺脫蝕錢命運。
沒實體分行公眾存戒心

業界當然不能把無法平衡收支全歸究於改壞名。虛擬銀行是由英文Virtual Bank直譯過來,可是中文名稱虛銀卻予人「太虛」其至「假」的負面感覺,加上近年金融騙案大幅上升,當中大多涉及網上帳戶,令人一聽到虛銀一詞,便聯想到不安全,需保持戒心。為了釋除公眾不必要疑慮,金管局提出改名建議,由虛銀改成「數銀」,以便提高市場信心。

虛銀是金管局近年積極推動的金融科技之一,希望通過互聯網或手機傳送渠道,而非實體分行提供零售銀行服務,推動金融科技創新,為小存戶提供新體驗和更多優惠,包括較高存款息率、低收費,從而挑戰甚或顛覆傳統銀行業,促進普及金融。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始終沒出現聖經故事中大衞擊倒歌利亞的情景。虛銀面世以來,客戶數目由2020年底42萬人增至去年220萬人,增幅4.5倍,驟眼看增速亮麗,但若仔細看同期存款由157.7億元增至370億元,增幅逾1.3倍,平均每名客戶存款約1.68萬元,而相關存款僅佔本港銀行業總存款逾16萬億元的0.23%,規模尚小,反映虛銀始終並非主要帳戶。

虛銀業務未能被公眾廣為採用,固然與名字予人不真實感覺,更重要是香港情況與美歐大不同。美歐地廣人稀,住在村莊的人需到城市才有銀行,虛銀確實為其提供處理銀行業務便利。可是,香港地少人多,市民落街可輕易找到實體銀行分行或櫃員機,這解釋當金管局發出虛銀牌照時,不少傳統大銀行審慎觀望,只有中銀和渣打這兩間大行參與,其餘均是新興互聯網金融機構。再加上傳統銀行近年紛紛推出手機程式服務,可手機開戶、不設最低存款額限制、低門檻買基金,令到虛銀的優勢越來越小,所面對的競爭也越來越大。

本來虛銀不設實體分行,可減省租金和人手成本,繼而以超高存款息率及優惠作招徠,成為其營運的優勢。可是沒有實體分行卻是一把雙刃劍,當客戶遇到問題時,卻不知去哪兒求助,致電客服熱線卻往往沒人接聽。即使虛銀和傳統銀行一樣接受金管局監管,存款保障金額同為50萬元,但由於沒有實體分行,讓人存有戒心,不敢存入過多存款。此外,在8間虛銀中只有3間提供實體卡,可在指定櫃員機提款,但有虛銀準備更新服務收費,7月起用二維碼在櫃員機提款,每次收費15元,對二維碼消費的外幣交易,將按交易金額收取1%費用,可能影響市民使用虛銀意欲。
須拓金融創新產品突圍

虛銀過去幾年以近乎燒錢的模式來吸客,業務並不全面,主要做存款和私人貸款,即使有個別虛銀將業務擴展至保險產品或理財服務,例如通過零認購費、低門檻入場費,為客戶提供基金買賣,但可供選擇的基金較少,令其競爭力不及傳統銀行的理財產品。

因此,虛銀單靠改名並不夠,還須積極拓展更多金融創新產品,突破傳統金融服務框框,塑造出自身獨特定位,讓市場對虛銀改觀,不但可為業界帶來新發展機遇,更有助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